■月盛斋第六代传人马国琦
■马记月盛斋的少掌柜正在九门小吃店掌勺 ■摄影/记者袁艺
■月盛斋的招牌“先有月盛斋后有美利坚”
老传人退休后又开了家族产业,保持手工制作,要的是祖宗传下的味道———
当“马记月盛斋”的传人重开老作坊,恢复手工制作酱牛羊肉的时候,他是寂寞的,看上去,这种方式似乎已与时代脱节。但迅速,人们对老口味的认可,对“京八件”、老字号、京剧、相声等传统文化、传统口味的追逐,证明他的选择正与时代同步。时代的发展并未让人抛弃传统,而是越进步,则越体会出那些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主顾”的善待的重要之处。
本报讯 北京人都说,酱牛肉要“月盛斋”的,酱猪肉要西单“天福号”的,即便是酱八宝、酱萝卜和萝卜干,不是六必居、天源、后门大葫芦的不吃。“闻之酱香扑鼻,食之醇香爽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不膻不腥,入口留香”说的就是老北京小吃月盛斋的酱牛肉,如今马记月盛斋准备扩展经营规模,年后要在丰台再开家新店。
1993年,马家第六代传人马国琦从月盛斋退休后,在丰台重新开始了马家的家族产业,也打出了“月盛斋”的旗号,手工制作的月盛斋酱羊肉和酱牛肉又出现了。“东西是给识货的人做的,兢兢业业,就怕砸了祖宗的牌子。”马家人颇有老派手艺人的自负。经常有客人打100块钱的车,来吃20块钱的肉。当一个好厨子遇见了好食客,那是惺惺相惜。所以,马国琦的老伴、儿子、媳妇全家都在这个不起眼的门脸儿里边驻扎下来,准备把200多年的家业再干下去。不久,丰台区道路改造,马国琦重新办起的这家月盛斋也搬到了前门,位于廊房二条中段,门牌号是门框胡同9号后门。
北京的前门是古都北京九门之首,前门大街位于中轴线上的南端,为皇帝祭天之道,所以也被称为“天街”。这里曾是老北京三大商业区之一,始于明盛于清。巅峰时期商贾云集,老字号多达上百家,一度形成“谁向正阳门上坐,数清来去几多人”的景象。随着旧前门大街的改造完毕,铛铛车、全聚德、都一处回来了,但是小本经营的月盛斋、爆肚冯却难觅踪影。“当时也想回前门,但是地价太高,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20多块钱,店铺最小的也有百十平方米。现在一盘酱牛肉也就10多块钱,如果搬过去卖多少钱?老字号小吃就是跟老百姓挂钩的,吃不起的东西谁还说能火。”马记月盛斋的少掌柜马云鹏将铺面搬到了什刹海九门小吃,带着一点点感慨、一点点遗憾,他说前门是回不去了。马云鹏告诉记者,目前叫“马记”的一共有3家,其余两家都是亲戚开的,而本家只有九门小吃这一个店铺。“这几个月来生意不算太好,所以想扩大规模。”新店的选址初步定在丰台区,那里店租稍微便宜些,且有老顾客。
牛食故事
马记月盛斋:坚守手工作坊的技艺
烧羊肉“外酥里嫩”,酱牛肉“有筋有腩”,汁水“丰腴”,就着羊杂汤,日子“那叫一个美”!现在迁到什刹海九门小吃街,“大铁锅、刻花青砖炉台、青铜捞肉笊篱”都已随岁月消失。如今的马记月盛斋,与其说是美食,还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更妥当些。
■奥运会时生意最红火
什刹海九门小吃街上各家老字号的招牌店面一字排开,罗圈靠背的坐椅、四方木桌,以及以老北京几大城门“前门”、“崇文门”等命名的包间,墙上挂着老北京街景的黑白照片和彩色风俗工笔画,老北京的韵味油然而生。初见马记月盛斋的第7代传人马云鹏的时候,他正在柜台后面招呼客人。“奥运的时候生意最好,一天的流水有万余元,牛肉能买百十来斤。现在冬天游客少了,生意也进入淡季了。”马云鹏说。一个老板加上3个伙计,在客人稀少的时候显得很是悠闲。原来在廊房二条的时候,一天牛肉可以卖60斤,且都是熟客。现在来九门小吃的几乎都是赶时髦的年轻人和外地游客,一天只能卖出30多斤。“搬家的时候我们给老主顾都留了电话,过年想吃的时候我们特意多煮点,还给人送家去,也算是答谢老主顾了。”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