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吧与你一起寻找、分享美食乐趣!!

登陆 注册
手机版| 官方微信:chiheba 扫一扫|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家常菜谱

深受皇帝喜爱的吃片儿汤

  从古到今,我国的节日就和美食分不了关系。在我国,节日与美食总是分不开的。当我们的餐桌上摆满各种佳肴的时候,你可知那每个盘子里盛着的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而《晨报讲堂》栏目为您"端"上的一道道特色菜"东北餐桌上的历史"系列,也希望在寒冷的冬日带给您些许的"香味儿".
  上周,我们一起领略了"东北冬天里的各色小吃",尝试了猪皮冻和冻秋梨的"滋味".本期讲堂,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东北黏豆包、萨其马、油茶面等具有东北特色的各种面食。
  也说东北冬天里的特色面食
  人们普遍认为,南方喜吃米,北方喜食面,大抵是因为南方多种水稻而北方多种小麦的关系。但在东北,这个说法似乎不太适用,因为这块肥沃的黑土地向来以出产上好的大米而蜚声全国。
  东北人对主食似乎没有太大的偏重,喜欢吃自家地头产的大米,自豪于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场院里还堆满了金黄的苞米棒子。
  因为冬天寒冷,总要准备些能长期储存、吃起来还比较方便的食物过冬,所以在东北面食也算得上是饭桌上的主力军。东北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多民族融合的风俗,使东北的面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独具特色。让人在胃口大开的同时,也会眼界大开。
  "冬包豆包讲鬼怪"
  包豆包是个很枯燥的活儿,通常会找个老奶奶给坐在炕头上干活的姑娘媳妇们讲讲故事提神解乏。难怪"东北十大怪"中有一条"冬包豆包讲鬼怪"……
  东北的冬天十分寒冷,大雪封门,滴水成冰,根本干不了什么农活儿,所以自古就有"猫冬"的传统就像家里那只懒洋洋的猫一样,只在烧得滚热的火炕上团着,非常形象。既然要"猫"起来,就得提前准备好冬天的口粮。馒头、菜包、豆包等面食,都是东北常见的冬季主食。民间谣谚"东北十大怪"中有一条"冬包豆包讲鬼怪",很生动地描绘了为"猫冬"做准备的情景。
  每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做黏豆包了。传统的东北黏豆包是用黄米做的,把大黄米或者小黄米磨粉和面,放在热乎乎的炕头醒一醒。红小豆蒸熟了捣成豆馅,掺上白糖,团成鸡蛋大小的团子,然后就可以动手包豆包。
  东北的豆包经常是成缸地做,所以在东北农村,经常会把左邻右舍的大姑娘和小媳妇请来做帮手,围坐在炕头上连夜赶着包豆包,场景十分壮观。而且,一边包还要一边蒸,蒸好了晾凉,放在屋外冻硬了,就装到缸里储存着。但是包豆包毕竟是个很枯燥的活儿,于是往往还要找个会讲故事的老奶奶,坐在炕头上给干活的姑娘媳妇们讲各种民间传说故事,在漫漫长夜里提神解乏,这就是"冬包豆包讲鬼怪"的由来了。
  满族人喜欢吃黏米食品,流传在关东大地的黏豆包据说就是满族风俗的流播。而且黄米面耐消化,能顶饿,即便在困难时期也很受老百姓的喜欢。现在家家户户都不缺大米白面,逢年过节时也多是用白面蒸豆包,但东北人往往还要在白面里加一层糯米面,要的就是那黏手黏牙的香甜劲儿。
  家里的老人当年"闯关东"到了东北,常说在老家时包豆包只用白面,到了这边受左邻右舍的影响,也开始做黄米面豆包或是白面糯米面豆包。一口下去,果然多了些咬不断的绵长滋味。
  道光皇帝吃碗片儿汤有多难
  对于老百姓来说,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片儿汤并不算难。但是对于道光皇帝来说,吃一碗片儿汤并不那么容易,甚至会接到设置一所新御膳房的折子……
  大冷天从外面回来,总想吃点热气腾腾连汤带水的东西,面片儿汤是个不错的选择。东北人叫它片儿汤,汤里什么都能放,做着简单吃着香。进门跺掉鞋底的雪块儿,呼噜噜一碗片儿汤下肚,擦擦脑门上的汗,寒气全无,浑身都透出一股暖意来。
  其实,不光老百姓喜欢吃片儿汤,皇帝也很喜欢。清末民初徐珂的掌故笔记《清稗类钞》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片儿汤的故事。
  清朝道光皇帝最推崇艰苦朴素,内务府每年的支出相对于历代皇帝来说可谓少之又少,掌管皇宫内务的官员们没啥油水可捞,很是痛苦。有一天道光皇帝忽然想吃片儿汤,传令御膳房做一碗呈上来。第二天早上,内务府上折子,奏请设置一所新的御膳房专门负责做片儿汤,再设专职官员管理。还列出个清单,说明设置机构的费用共需多少万两银子,常年经费又需要多少千两银子。
  道光皇帝一听就郁闷了,怒斥道:"用得着这么费事吗?前门外有个饭馆,片儿汤做得最好,一大碗不过四十文钱,派个内监去买就是了。"过了半天内务府回来禀报,说那个饭馆已经关门好几年了。道光皇帝知道其中有猫腻,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叹息道:"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就浪费钱财!"于是最终也还是没能吃到片儿汤。
  道光皇帝吃不到嘴的东西,老百姓吃起来可容易得很。每到冬天,这种汤汤水水带着热乎气儿的食物格外招人待见。
  除了片儿汤,疙瘩汤也是东北人的首选。南方人喜欢吃阳春面,汤是汤面是面,清淡简素。在东北却总要打破这面和汤的界限,要的就是鲜美浓稠,滋味厚重。东北疙瘩汤吃着又香又实在,什么食材都可以往锅里放。如沈阳的酸菜排骨疙瘩汤、大连的紫菜虾仁疙瘩汤,还有大小饭店里经常见到的三鲜疙瘩汤……只看名字就足够让人流口水了。
  "萨其马"是清代饽饽的一种
  "萨其马"这个名字原本是满语的音译,有人认为,这个满文词语是"狗奶子糖蘸"的意思。"狗奶子"是一种东北浆果,曾用于"萨其马"上的点缀……
  满族和蒙古族习惯把很多面制的糕点食品称为饽饽。据民俗学家金受申先生说,按照蒙古习俗,在祭神、岁时祭祀等活动中,都要用牛油做的饽饽作为供奉。满族在日常生活中以面食为主,也同样用饽饽敬神祭祖。自清朝入关之后,饽饽的种类越来越多,从关外到关内,从宫廷到家庭都极为流行。
  像馓(sǎn)子和打糕都是"饽饽"中非常有东北特色的食品。馓子的原料是东北特产黏高粱,去皮磨粉和面,搓拉成细条,越细越好。然后蒸或煮熟,拌上卤汁或者面酱,入口十分爽滑筋道。打糕的做法则顾名思义,用黄米、黏高粱米或者江米等带黏性的谷物蒸熟成米饭,掺进清水,在石板上用木榔头捶打成面饼状。然后做成小糕点,洒上豆面,也可以蘸蜂蜜或糖食用。东北的朝鲜族和满族都有传统的打糕,不过朝鲜族通常用糯米,满族则是糯米、黄米和高粱米都有。
  很多人都喜欢吃的"萨其马",也是清代"饽饽"的品种之一。关于"萨其马"名字的由来,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但究其源头,这名字原本是满语的音译。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和启功先生认为,这个满文词语是"狗奶子糖蘸"的意思。"狗奶子"是一种东北浆果,早年曾用于"萨其马"上的点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制作"萨其马"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切成方块,然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码拉木壁,念着念着,就变成"萨其马"了。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齐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现在的"萨其马"做法和口感与之前差不多,不过一般是用油炸,还要掺入奶油、青红丝、葡萄干或者各类坚果,色香味则更胜当年。
  红楼时期就已出现油茶面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尤氏去探望卧病的李纨,李纨就用油茶面来招待尤氏。而且,当时的油茶面香甜可口,已经和如今的做法差不多……
  我们常吃的油茶面,和东北老满族也是关系密切的。
  满族是一个尚武的马上民族,尤其在各部落没统一之前,征战相当频繁。有民俗学家和文物专家考证,当时战士们携带的主要干粮就是高粱米粉炒面,类似于油茶面,可以干吃,也可以用开水或者马奶冲饮,食用方便也容易保存。在近代锦县的县志中还能看到这样的记载:"秫(shú)米磨粉,曰'高粱米面',街市中有沸水加糖冲而售者,曰'茶汤'."
  后来满洲入关,战事逐渐消歇,但"炒面"的形制却保存下来,只是做得更加精细。连富贵气十足的大观园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尤氏去探望卧病的李纨,李纨因问尤氏可曾吃过东西,并说"昨日他姨娘家送来的好茶面子,倒是对碗来你喝罢".这里的"茶面子"既然能充饥,自然不是茶叶,其实说的就是油茶面。李纨称赞的油茶面大致已经和如今的做法差不多,用牛羊油或者植物油和面粉一起炒熟,加上芝麻、碎花生仁、核桃仁、松子仁、青红丝、白糖等,不仅香甜

上一篇:什么是年夜饭 下一篇:年夜饭历年变化
最新菜谱
香糯鲜咸好味道——糯米烧麦

香糯鲜咸好味道——糯

做法:烧麦,又叫烧卖、稍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

花样馒头~蝴蝶馒头

花样馒头~蝴蝶馒头

做法:主料:白色面团:适量中筋面粉250克温水

【刈包&荷叶饼】

【刈包&荷叶

做法:这种面食用来搭贴秋膘的大荤真的是相当相当

发酵粉蒸馒头

发酵粉蒸馒头

做法:主料:富强粉500g冷水300g发酵粉7

热门菜谱
寿桃枣泥包

寿桃枣泥包

117285人次
花样寿司

花样寿司

114172人次
花样馒头

花样馒头

96070人次
养胃猪肚汤

养胃猪肚汤

93355人次
凉拌腐竹丝

凉拌腐竹丝

85415人次
芒果班戟

芒果班戟

79424人次
上汤娃娃菜

上汤娃娃菜

7832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