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将至,每家每户都开始准备年货和年夜饭了。怎么样吃的好,吃的健康已经是现在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了。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年夜饭更能突显出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年夜饭的变化也可谓翻天覆地,下面配有老照片的说明,让我们重新回味一下几十年来年夜饭的变化,感受人们生活的变化。
六七十年代年夜饭-物资凭券供应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我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只有过年才能饱饱地吃上一顿大米饭,还有饺子、猪肉。”1958年出生的刘女士说,“六七十年代,年夜饭的最大好处就是解馋。”
六七十年代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大部分。为有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人们必须为鸡鸭鱼肉而奔走。那时,物资供应比较匮乏,大多数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因为供应有限,一定要手快才买到好质量的东西。所以,临近春节,家家都让几个孩子起早贪黑排队去买。平时家庭主妇手紧得很,不肯多用一滴油,过年时,似乎一下子大方起来,年夜饭有炸丸子、猪肉炖粉条、红烧鲤鱼,还有香喷喷的大米饭,这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这时候的年夜饭上见不到绿色,过年能用冻芹菜包顿饺子就不错了。
八九十年代年夜饭-鸡鸭鱼肉唱主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鸡鸭鱼肉年夜饭上唱主角进入八九十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市场经济的引入,集贸市场的恢复,使年夜饭菜肴的种类由贫乏走向丰富,人们的胃口也随之大开。鸡鸭鱼肉成了年夜饭的主角。
1982年出生的小梁,家在离县城有十几里的农村。在她的童年记忆中,过年热闹得很:“到腊月廿三,村里人赶着马车,开着四轮进城置办年货。父母忙着炸丸子、烀肉、炖鸡、熬皮冻,然后一样样冻在仓房里,专等三十晚上吃,馋得我直转转,常常偷嘴吃。”
这是1978年春节期间拍摄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一角。
这是1988年拍摄的成都居民喜购年货迎新春的菜篮子,里面不仅盛有鲜鱼、鲜菜,还增加了一束美丽的鲜花。
9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年俗有了新的想法,特别是年轻人。从腊八开始,经过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年、逛庙会,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而如今的年俗活动被简化,有些内容正在消失。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新鲜蔬菜无论冬夏都能买到,且生猛海鲜、南方菜、北方菜应有尽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家老小下馆子去饭店吃年夜饭,既可以美餐一顿,而且可以省下洗碗刷盘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市区内一些上档次的饭店近几年预订年夜饭要提前一两个月,一桌年夜饭千八百的也很常见。
大鱼大肉等家庭普通菜肴吃腻了,年夜饭“前天”讲求吃饱,“昨天”讲求吃好,“今天”则讲求吃得健康,蔬菜要吃无污染的,鸡鸭要吃“绿色”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豆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2008年春节前夕,北京电视台的热播电视剧“大过年”,剧情里的主角家屋外的红灯笼,三代人的老式晚宴,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寻找到在城市中逐渐远去的“年味”。
暂时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旅游团聚”“异地团聚”,城市人到农村过年,农村人到城里过年等,逐渐成为传统节日里的新时尚。也有不少人开始订购年夜饭半成品,在家简单操作,既可以吃到美味年夜饭;不少饭店也推出年夜饭上门服务,人们可以在家里“订制”年夜饭,请酒店大厨做好后送货上门,既方便,又享受了安坐家中迎接新年的那种温馨氛围。
有人总结说,年夜饭昔日是重吃,今日是重情。当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家人团聚,共吃团圆饭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那种充实的幸福感真是难以言喻。平日很多家庭成员为生活各奔东西,难得团圆,一起吃顿年夜饭,酒肴相对,倾诉感情、生活感悟,年夜饭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年夜饭的变迁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生活状况的巨大变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如今,年夜饭已经不再是满满一桌子的菜了,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团圆、美满,和对新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