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并不是中国饮食的专利,但在发明的时间和意大利人差距不大。中国小吃里面便有食的存在,面食文化的演变,即食面风卷市场。当然,在我们中国里,最有特色的面却是深入民心,千古不变的传说。
北京炸酱面
北京人讲究吃炸酱面,炸酱面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好的炸酱面在饭馆里是吃不到的。好的炸酱面在老北京人的家里,在平头百姓的院子里。一般要奶奶辈的人做才叫地道。我
地道北京风味的炸酱面,酱起码要六必居的黄酱。如果是自己家里调制,用黄豆煮了,在院子里晒制,这是最地道的。猪肉要肥四精六,切成小丁,肉丁的大小比大姆指的指甲小一点,比小姆指的指甲大点,一点都不能将就的。炸酱用花生油,讲究“热锅凉油”,在油还不太热的时候就开始放姜末,姜香了再放葱末、蒜末,葱姜蒜都香了,才能放肉。肉要炒得嫩,锅里的油要多,等油热透了,再放进黄酱。黄酱先用水调好,或稠或稀,各取所需,炸酱时不盖锅盖,要不断地翻炒、搅拌。一般用文火,炒到满锅起小泡,炸出来的酱要呈黑红色,油亮油亮的才好,这时再撒一些葱末在炸好的酱上,满屋生香,特别馋人。
炸酱面对面条也讲究。现在一般都是从副食店里买切面,以前大都是家里抻或手工切。抻面是将和好的白面在案上用擀面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条,左手往左边推滚,滚上干面,使之不粘连,然后攒成一把,双手拎起抻长。抻的次数越多,面条越细,最后截去两头,立即放进沸水锅里煮。地道北京人家里的闺女媳妇,有的抻面抻得好着呢!切面是将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洒上干面叠起来切,或粗或细,自己掌握。不论抻面还是切面都可以过水,叫“过水面”,一般夏天吃。过水时一定要篦尽,这样拌出来的炸酱面才好吃。冬天吃热的,则从锅里挑出来就吃,北京人叫“锅儿挑”。
吃炸酱面要配菜码子,不同的节令吃不同的菜码。以前冬天吃不到黄瓜,大冷天到朋友家里吃炸酱面,要是端出一盘切得细细的黄瓜丝就特别金贵。通常菜码无非是黄豆、青豆、芹菜末、水罗卜、豆芽菜、萝卜缨等,还有焯过的大白菜、碗豆、扁豆丝也很受欢迎。吃的时候要配大蒜和醋。醋要腊八醋,蒜要独头蒜,没有独头蒜至少也要紫皮蒜。
昆山奥灶面
周庄还没有出名的时候,昆山的奥灶面就已经闻名遐迩。为什么叫奥灶面?一种说法是奥妙在灶头上。另外一种说法有点传奇色彩,说是由清乾隆赐名而来
昆山是个充满灵气的水乡城市,经济发达、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早在它经济还没有冒尖、周庄还没有出名的时候,昆山的奥灶面就已经闻名遐迩。在财政部的干部中,奥灶面吃得最多、吃得最早的,我恐怕可以算一个,但真正到昆山奥灶馆去吃奥灶面还是在今年的二月。
奥灶馆在昆山市五山北路,它的前身是晚清时代的“天香馆”。这座百年老店是古典式建筑,朱椽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廊庭回绕、气派不凡。现在奥灶馆供应的奥灶面是标准式的套餐:有若干凉菜,一碗红油爆鱼面,一碗白汤卤鸭面,一共25元。公平地讲,这一套早点比宾馆里的美式早餐好多了。爆鱼面汤色酱红,面条细白,卤鸭面白面白汤,原汁原味,中外游客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另外一个说法有点传奇色彩。说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一次微服私访到了昆山,时间在晚上,饭店都打烊关门了。乾隆饥饿难忍,看到一个小饭馆内还隐隐有灯光,就让人去敲门。一位老太太应声开门,乾隆说想买点饭菜充饥。老太太说,实在对不起客官,饭已没有,菜也卖光了,客官要是不嫌弃,老身正煮着自己吃的面条,可以胡乱吃一点。乾隆谢过以后,就在那个小面馆里吃了一碗面,也许是他实在饿急了,也许是这碗面确实鲜美,吃得乾隆龙心大悦,当面询问:这是什么面?老太太说家里的鏖糟面,不上台盘的。后来乾隆回到北京想起昆山吃的鏖糟面,就赐名“奥灶”。传说是有的,但皇帝赐名的根据从来没有找到过。姑妄听之吧!
有人说奥灶面最注重五热:“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现在还有人加上“筷热”成了“六热”。实际上诀窍在于煮面的火候。面只煮到九成熟,捞到热碗盛的热汤内,端到客人面前正好十成熟。所以,奥灶面里的面条一根根都十分挺括,像古代仕女们的发髻一样梳得整整齐齐。所有的面条好不好吃关键都在汤上,现在宾馆里做的奥灶面为什么不好吃,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不肯下功夫吊出上好的汤来。所以,现在吃奥灶面,基本上是大路货,货真价实、原汁原味的奥灶面恐怕不容易吃到了。
兰州牛肉面
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经济小吃。据说在是清末光绪年间,一个名叫马保子的回民厨师创制的。兰州人吃牛肉拉面上瘾,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火难耐。
最具特色的经济小吃
牛肉拉面原产地在甘肃兰州,是兰州最具特色的经济小吃。听兰州朋友说,兰州牛肉拉面是清末光绪年间,一个名叫马保子的回民厨师创制的。兰州人吃牛肉拉面上瘾,三天不来个“牛大碗”就心火难耐。有点像宁波人说“三天不吃咸鸡汤,两只脚里软汪汪”的样子。
兰州的牛肉拉面都是现抻的,大小店里的白案师傅当场表演,外国人看得目瞪口呆。牛肉拉面对面粉没有特殊要求,一般选用富含面筋、韧性强的优质中上等面粉即可。奥妙在揉面时要酌情加进当地的蒿草烧制的蓬灰。蓬灰加多少,要看这面是不是可以拉了。老师傅说:“蓬灰和面面成线”。现在一般店里已改用“拉面精”,真正用蓬灰的已属凤毛麟角。
但兰州拉面对揉面的要求很严格,年轻的店员每天早早地起来将大团软面反复捣、揉、抻、拉、挤、摔、掼以后,捋成长条,揪成茶杯粗,筷子长的一条条面节,扑上干粉,放在案头,客人来了随拉随下。拉面一般分五等:粗条、二细、三细、细、毛细。西北人爱吃宽面,宽面又分大宽、宽、韭菜叶三种。如果你想吃个棱角分明的,兰州师傅会为你抻出一碗特别的“荞麦楞”。我问过一位姓韩的师傅,他说他可以拉出十三种不同的面条。现在兰州拉面最有名的店有好几家,我知道的有广场东的“金鼎牛肉面馆”、西关十字的“马子禄牛肉面馆”、永昌路北头的“黄师傅牛肉面馆”。可惜到最有名的金鼎去吃面时往往会让你点许多菜,菜都一般,好吃的是面和面汤。
兰州拉面的汤大有讲究。兰州人吃牛肉面,先喝一口汤,尝汤见地道。熬牛肉面的汤要选用草原上的肥嫩牦牛肉或黄牛肉,加入大块牛头骨,腿骨、棒骨、排骨,再加上牛肝汤和鸡汤,此外还要加上多种天然香料。我专门问过韩师傅都是什么香料?他告诉我说,有花椒、草果、桂子、姜皮、胡椒、姜片、核桃仁、肉蔻、丁香、小茴香、香叶等,还要外加一些冰糖。这些香料都要碎成粉连同肉和骨头一起在锅中煮,要煮10个小时才行。煮好的汤叫料水,用的时候用水兑,再加些盐和味精。这样烧出来的汤气香味浓,清亮澄澈。吃牛肉面主要就是喝这口汤。
兰州牛肉面有五大特点:“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汤色要清,萝卜片要白,辣椒油红,香菜、青蒜或蒜苗碧绿,面条则要柔滑透黄。兰州人吃面酷似山西人,喜欢加醋,又像陕西人喜欢加上油泼辣椒,他们说只有加上醋和辣椒油才能有一股酸辣清香的劲儿。我多次看到兰州人吃面,最后总要将酸辣的清汤喝光,吃得满头大汗才解馋。
陕西biang-biang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