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菜与中华其他美食相比,潮菜是最上得厅堂的菜色之一。它的特色在于能够源源不断地吸纳其他菜系的特色而不失色香味形并行的本色。潮州菜的文化内涵更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感悟。
潮汕是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首先得益的地区之一。用群众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过去只求吃饱,如今还要吃好、吃巧。在城市的肉案上,肥肉已少人问津;卤鹅的摊档上,头、脚、翅总是先卖完;以往遭人轻贱的番薯、野菜,如今也身价倍增,论斤论两地给人买去换口味,当小食。尽管生活改善,潮汕的胖人并没有显着增加。连活动量比较少的中年人、老年人,也较少发现大腹便便的“重量级”人物。除了别的原因外,潮州菜的科学配伍和养生作用,不能不说也有重大的关系。
现代世界烹饪思潮特别强调健身、减肥,追求无污染的天然食品和低脂肪低糖分食品;强调烹调过程中尽量保存食物的天然味道和原有的营养成分;强调食物构成的多样化。潮州菜以其注重清淡、注重新鲜、注重养生、注重原汁原味的特点,完全符合世界饮食的大潮流。因此陈传康教授认为:“潮州菜的风味在中国菜中最具有未来派的特色,符合现代美食家的品味标准”。
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这一层面,还应当尽可能地探索形成这种饮食风俗的潮汕人的思想、哲学与智慧之道。潮汕人的“根”是中原汉族移民,潮汕文化是中原汉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因而不言而喻,潮汕的饮食文化也脱离不了中国汉族饮食文化这个大框架。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我们对潮汕的一些饮食现象便找不到准确可信的解释。尽管潮汕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自己的一些特点,而且从明代开始,潮汕文化便受到海外文化的一些影响。
顺应自然之时序在潮汕人的饮食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当时”和“应节”这两个概念。“当时”的水产,“当时”的蔬菜瓜果,总被认为是最好吃、最能接受的。一般菜馆酒楼,也总以“应时好菜”、“时菜”、“时鲜”相标榜,用来吸引顾客。什么叫“当时”?“当时”就是顺应时序。比如龙虾、黄虾盛产于春末至夏季,这时吃这两种虾最相宜;秋季到冬季,则是吃沙虾的时节。又比如吃笋应当在五、六月,一过八月便只能“吃竹竿”了。这既积累了潮汕人长期的饮食实践经验,也积淀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什么叫“应节”?“应节”就是配合岁时节序而必须进食的食品。比如潮汕各地普遍有过年吃鼠曲粿的习俗。鼠曲又名黄花曲粿,为菊科植物。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有着唯心主义迷信思想的人认为天有意志,有人格,即神,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也有很大影响。比如祀神、祀祖先必须置办“五牲”“三牲”,至少也要准备一些蔬饭果品上供,因为他们认为人是要吃东西的,神也应当是这样。他们到年底要送灶神,于是准备香烛供品恭恭敬敬地将他送走,防避他去天帝面前打小报告,因为人间有这种现象,他们便认为神的世界也有这种现象。潮汕民间过年送大桔,因为它会带来“大吉”;给上学的孩子吃葱,因为它会给孩子带来“聪明”;给孩子吃豆干,因为它会帮助孩子后日“当官”等等,这就不仅仅是一种唯心主义迷信,甚至还是一种语言拜物教或者符号拜物教。
潮州菜最讲究的、最擅长的也就是“味”。有人甚至说:“食在广州,味在潮州。”冼玉清教授诗里说,“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称赞的仍然是“味”。潮州人到外地、到外省、到外国,接触到外面的饮食,也总是讲“不是那个味儿”。潮州菜追求的味,首先是食料的本味,天然味,原汁原味,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然而这不等于说潮州菜就不重视调味。古代所谓的“五味”,材料包括盐、酱、醢(肉酱)、梅、蜜、饴、葱、姜、韭、薤、桔皮、花椒、芥子等等,大半是天然产品,也有部分人工制品。这此时调料几乎全部被潮州菜继承下来,连最古老的用以“和羹”的盐、梅,现在有些潮州菜还在配合着使用。
潮州菜(包括潮菜产业)是不是也有缺点和不点头呢?当然是有:
1、从食品卫生学和营养科学的观点看,潮州菜中有些食品还存在问题。比如腌制的贝类、腌制的墨斗、虾姑,没有严格消毒,存在带菌的可能。比如以往常用的调味品鱼露,如不经过有关工厂和科技部门严格检测,在制作过程中便较难排除污染,因而也较难成为安全食品。潮州菜一向讲求清淡,但对甜食却抱着不同态度。“金瓜芋泥”、“太极芋泥”过甜过油,这本来是一道闽菜,从闽西传来粤东,姑且不去说它。其它的如膏烧白果、膏烧芋、膏烧番薯之类,油、糖都嫌过量。至于甜汤一类则“清”则有之,“淡”却未必,换句话说,都放了太多的糖,形成超量的甜,使人不大易于接受。以上所说的这些甜食,偶然吃一点倒没有什么;如果吃得太多,肯定对健康不利。
2、从潮州菜的经营观念看,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现在一谈起经营潮州菜,比如说将它“打”入外地某个地区,人们便想到兴建高档的潮州菜馆,推出“燕、翅、鲍”等高档潮州菜,吸引海内外高档的顾客。当然“名牌战略”、“精品战略”是必要的,但是一切还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市场的需要出发。高档菜馆不能不有,但经营者的眼光还应该多瞄准消费大众。如果说该有什么战略的话,那么在“名牌战略”、“精品战略”之外,还应该制订出我们的“大众餐战略”、“快餐战略”。说到快餐,据今年英国《泰晤士报》称:根据欧洲监测公司所作的研究,“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汉堡包、早餐麦片、比萨饼、意大利面食和来自诸如中国和泰国的民族食品在全球销量猛增”,而且这种增加还有越来越快之势。为什么“潮式快餐”不能在国内以至国外的快餐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要搞潮式快餐,首先要解决制作上的量化和科学化问题(即变手工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解决选料、烹饪时间和温度控制的标准化问题,还要解决销售方式和销售网络的问题,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但是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广阔前途的朝阳事业,办理得好,就能够把它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从建立竞争机制看,潮州饮食界不如粤菜业。我们知道港、澳、珠江三角洲一带粤菜餐馆非常密集。经营者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主动在菜肴特色、服务管理乃至宣传工作上展开竞争。各大餐馆几乎都有“招牌菜”或“招牌点心”,而且随着季节转换或重大节日的来临还在继续推出新的“招牌菜”。“招牌菜”也即是创新菜、特色菜。在菜名上,他们也迎合顾客心理,敢于标新立异。虽然也有些菜名过于商业化,象“发财好市”(发菜蚝豉)之类,为有识者所不取;但如“秋风起,三蛇肥”这样的招帖,还是很有些吸引力的。在经营方式上,这些大餐馆往往宴客、散座、外送、外卖并举,也显得机动灵活得多。回头看看潮州各大餐馆,应市的菜肴多半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自我特色,这就表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能够激活创造性的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