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节日食俗,是在山川的灵气,海乡的浪漫,历史的积淀,所形成的。我们从一年之初的产春开始,逐一介绍山东民间节日食俗的特色。
立春
每年立春这一天,山东各地都有“咬春”和“尝春”的习惯,并举行有趣的民俗活动。所谓“咬春”,就是在立春这一天吃生萝卜,并且以脆嫩多水的青萝卜为上品。俗传,立春时咬一口生萝卜,可使人一年有精神。在胶东每至此日,乡间将洗净的青萝卜备好,待立春时刻到来,人人争先抢咬萝卜,先咬到者一定能交好运气。尝春,是吃盛在盘子里的五种辛辣生菜,旧时称“五辛盘”,又称为“春盘”。宁津一带喜欢用葱、蒜苗、椒、姜、芥等菜制成春盘。即墨一带则多用蒜黄、韭黄、葱芽、萝卜丝、姜芽等制成春盘。立春吃春盘之俗在齐鲁民间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行,现在已不多见,常见的是吃春卷和吃饺子、面条等。春卷据传是由五辛盘演变而来的,用薄饼将数种菜蔬卷而食之,故有“春到人间一卷之”之诗句。农村民间如今则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习俗。
春节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民间节日。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家家户户开始煮饺子,吃年夜饭。年夜饭除了饺子之外,还有年糕、团圆饼之类,食品非常丰富。《济南府志》载:“除夕日,是夕辞岁,家人设酒守岁。岁时元日祭先祖,家人称寿,食水饺及旦。”在胶东民间,则更为讲究,过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开始忙着制新衣,购置家什,加工各种食品,称为“忙年”。首先是蒸制过年的白面馒头,胶东又叫饽饽,式样繁多,各有讲究。常见的有半球形及各类象形的馒头。胶东饽饽有元宝、圣鸡、刺猬、圣件、鲤鱼及掺有红豆或包馅的饽饽、包子等。蒸制这些饽饽、包子各有讲究。平时食用的饽饽上面有一乳头状凸起,似桃形,含有喜庆之意,祭祀用的则不能有乳头,而是平头。过节用的大饽饽中间有裂口的为吉祥,称为“笑了”,多为精品,用来作礼品,而祭品饽饽则不能开口或开花,如果用开花“笑”的饽饽祭祖是有罪的,用来供神就是对神灵的亵渎。除夕夜祭不同的神用不同形状的饽饽,如祭财神用元宝状,祭天神用“圣鸡”形,祭土地神则用“圣件”,以求护佑平安,祭谷神用“刺猬”,祭祖先则用大饽饽,以示庄重真诚。胶东年夜饭除水饺外,还要吃“团圆饼”。这是一种发酵面制作的夹层面饼,夹层用大枣、红糖为馅,厚5厘米左右,直径一般30厘米左右,饼的上面捏制数只小“圣鸡”粘于正面,数量与家人相等,吃夜饭时,每人一份,都要吃,以示全家和睦友好,大吉大利。鲁西还做一种面食叫花糕,用发面与煮熟的枣制成,一层面饼一层枣,枣的边沿还有花糕枣鼻,很是漂亮,一般用于丈母娘给闺女女婿送肉的回礼。鲁西民间有“一斤花糕一斤肉”之说,意思是女婿送多少肉,就给压多少花糕。花糕一般过正月十五的时候再吃。还有一种食品叫“花斑马”,系用面粉掺进整粒的熟红豆蒸制而成的,除夕夜食此,寓意飞黄腾达。其他小食品还有:芋头,寓意生活愉快;煮南瓜,谷称“金瓜”,象征财富,在切瓜时,口中还要念“呯呯呯,切金瓜,明年财宝装满家”一类的顺口溜;带鱼,整条带鱼一圈圈围在碗中蒸熟,谓之“圈福”。另有“隔年菜”、“合菜”等。饭后还要吃“炒花生果”,谓之“长生果”。
正月初一早饭,山东各地均吃水饺。鲁中等地习惯吃素馅水饺,其馅用豆腐、粉丝、炒鸡蛋、白菜调制。除夕夜包制,初一早晨煮食。素馅取素净之意,喻一年无麻烦事。《济南快览》载:“如遇除夕或元旦,则用面作角子(饺子),其馅或荤或素,皆随人意。荤者用各种肉类,素者用韭芽或白菜,总名曰水包子。”吃荤馅饺子已是民国末年到现在的事了。山东东部人家,则多为荤馅,或荤素搭配。饺子于除夕夜包好,里面还要包进硬币、花生仁、栗子、大枣、糖块之类的吉祥物,数量为偶数。初一早晨进食时,人人都希望吃到尽量多的吉祥物。一般老年人重视吃到硬币和花生仁(长生果),青年妇女重吃红枣、栗子,当地谓之“抢财争福”。于是,全家人进餐时你夺我抢,乱挑乱拣,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欢快气氛。全年之中,唯此餐不拘礼节。《潍县志稿》载:“正月元日人皆早起易新衣,设供品,燃爆竹,焚化纸马以敬神祭祖,无贫富均食饺子(俗呼曰扁食),殆取更新交子之意,或暗以花生(呼曰长生果)、枣、栗子及铜钱藏之饺子之中,家人食得者则辄幸遇事顺利。”另外,还有吃年糕和“十全菜”的习俗。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十全菜(用10种菜蔬熬制而成的菜)则寓十全十美,万事如意之意。
旧时山东人过年,从初一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此期间,几乎每天的进食都有说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间多吃饺子。煮水饺时像年三十夜一样,煮碎了饺子不能说破、烂、坏等语,而要说“挣了”,以图吉利。鲁西南一带则多兴于此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音担)”的说法。正月初七为“人日”,据说这一天主人丁兴旺,故许多地区民间多在此日吃长寿面,祝人们健康长寿。淄博、潍坊一带则有于此日吃“小豆腐”的习俗。小豆腐是用多种杂蔬和豆粕(大豆浸水磨成的浆)熬煮而成的,系承古人人日吃“七菜羹”之遗风。单县等地此日则于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据说是为了“捏老鼠嘴”,不让它们抢吃人们的粮食。正月十一日,民间俗称“庄稼生日”,民间多用小米、大米、高粱及豆类混合做成米饭,当地人俗称“捞干饭”,先供祭天地众神,后供家人进食。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又称元宵节,俗称“灯节”。山东民间多于此日忙着“滚元宵”。滚元宵的方法是将做好的元宵馅分成指顶大的小丸,蘸水,放于盛有糯米面的簸箕中反复摇滚沾成元宵。煮好的元宵,不仅自己吃,民间喜欢用自家的元宵赠给邻里,互相品尝各自的手艺,充满融融的乡土食风。
旧时山东人过年,从初一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此期间,几乎每天的食物都有说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间多吃饺子。煮水饺时像年三十夜一样,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破、烂、坏等语,而要说“挣了”,以图吉利。鲁西南一带则多于此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音担)”的说法。正月初七为“人日”,据说这一天主人丁兴旺,故许多地区民间多在此日吃长寿面,祝人们健康长寿。淄博、潍坊一带则有于此日吃“小豆腐”的习俗。小豆腐又俗称“米查菜”,用多种杂蔬和豆粕(大豆浸水磨成的浆)熬煮而成,承古人人日吃“七菜羹”之遗风。单县等地多于此日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据说是为了“捏老鼠嘴”,不让它们抢吃人们的粮食。正月十一日,民间俗称“庄稼生日”,多用小米、大米、高粱及豆类混合做成米饭,俗称“捞干饭”,先供祭天地众神,后供家人食用。
填仓日
正月二十五日为民间一年一度的“填仓日”。旧俗,民间多有用草木灰在院落内画圆圈(代表仓囤)、撒五谷于中间的风俗。农家则借此日改善生活,俗称“填嗓”。《潍县志稿》云:“二十五,是日为填仓日,妇女早起布灰于庭,均层叠画作圆形,曰安囤,至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复布灰如前,撒五谷于中,曰收囤。于是以填仓日为填嗓日,谓宜以美食填嗓,故每届是日,家家食较平时必加丰腆。”旧俗,家家户户于此日吃些美食。潍坊一带多吃水饺,德州等地则盛行吃糕,武城人则吃白面合饼,意为“铺囤底”,也有吃面条的,暗喻以面条为绳,穿钱发财,也有于此日设宴饮酒的。
二月二日
农月二月二日,俗谓“龙抬头日”。这一天,农家盛行吃炒蝎子豆、煎饼、炒面棋子等。《济南府志》载:“仲春二日,打灰囤、祈谷,食煎饼,炒蝎豆。”俗传,此日为龙抬头起蛰之时,乡民撒草木灰于院中,打成囤底形,中间用灰盖五谷,祈一年五谷丰登之意。食煎饼有补天补地之意。食蝎豆是为报捷。《潍县志稿》云:“二月二日,俗呼龙抬头日,人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