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参、翅、肚”四大海味,鲍鱼高居首位。海参、鱼翅、鱼肚本身淡而无味,唯有鲍鱼独占鲜美,故有“海味之冠”的美誉。它鲜而不腻、清而味浓,无论将其烧成菜、煮成汤,都清香而鲜嫩。特别是远离海岸,身居内地的人来说,如有机会能品尝鲍鱼的美味,一定会拍手叫绝,“妙味也”!北京北海仿膳饭庄有一款名菜———“蛤蟆鲍鱼”,是驰名中外的佳品。
其实,鲍鱼虽有“鱼”名,实非鱼也,它是海底的“蜗牛”———属鳗足类鲍科的单壳软体动物。因为它的外形像人的耳朵,又产于海洋,所以叫它为“海耳”;又因为它的壳上有九孔,是它的触手伸出的地方,所以我们古藉上称它为“九孔螺”。
鲍鱼在古代有许多雅号,如鳆鱼、石决明、九孔螺、千里光等。我国古代记载的鲍鱼仅有二种:一种是杂色鲍,这是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常见的鲍鱼;另一种叫皱纹盘鲍,分布在我国北部沿海。如宋代苏颂说:“今岭南州郡及菜州海边皆有之。”其中岭南州郡产的是杂色鲍,而菜州海边的则指皱纹盘鲍。从现有资料来看,我国南起海南省,北到辽宁省沿海均有鲍鱼分布,已发现的有六个种和一个亚种,即皱纹盘鲍、杂色鲍、耳鲍、多变鲍、羊鲍、格鲍和手鲍。其中除皱纹盘鲍产于辽宁省到江苏省北部的渤海、黄海外,其他种类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沿海。主要品种为皱纹盘鲍,因占我国鲍鱼总产量70%以上。
鲍鱼喜欢生活在海水清澈,水流湍急,海藻丛生的地方,它利用自己肥大的肉足紧紧地吸附在岩礁上,生怕被海浪冲走。鲍鱼的吸附力相当惊人,1只壳长15厘米的鲍鱼,其附着力可达200千克,正由于鲍鱼有着大的吸附力,所以在采捕时必须要乘其不备,突然间将其从岩礁上“铲”下来,否则待其有了察觉,就是把它的壳砸碎也休想得手。明代李时珍曾这样描述:“石决明,形如小蚌而扁,外皮甚粗,细孔杂杂,内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穿成者,生于石崖之上。海人泅水,乘其不意即易得之,否则紧粘难脱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对鲍鱼的生活习性和采捕方法,已有深刻的了解。
我国食用鲍鱼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年前,生活在东部沿海的先民就以鲍鱼为食,在贝丘遗址内,至今留有不少鲍鱼壳,据《汉书·王莽》载:西汉末年,王莽军师外败,大臣内叛。“忧懑不能食,禀饮酒,啖鳆鱼”。王莽在处境极度困难时,借酒消愁,以鲍鱼佐食,是见其味之珍。东汉末年,曹操也是鲍鱼的喜嗜者,他的儿子曹植在《求祭先主表》中说道:“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霸送鳆鱼”。这一时期的鲍鱼,也是重要的贡品和礼品。光武初年,盘踞山东的军阀曾遣使“诸阙上言献鳆鱼”(见《后汉书·伏隆传》)。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也曾遣赵咨馈赠吴王孙权“鳆鱼千枚”(见《太平御览》)。南北朝时,南北分治,产于北部沿海的鲍鱼到不了南朝,因此在南朝价格更昂贵。据《南史·诸彦回传》记载:“彦回晋爵为侯时,有人献鲍鱼三十枚,“一枚值数千钱”。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写下许多赞美鲍鱼的诗章。如金代刘近《鳆鱼》诗曰:“平生浪说江瑶柱,大舜从今不论数。”
五代吴越有个好事文人,名叫毛胜,常以“天馋居士”自居,他写了一部《水族加恩薄》,把各种鱼虾海错,一一下令封官,赐鲍鱼名为“辅苍生”,评语是:“疗肌无术,清醉有材”。意思是说:鲍鱼可以醒酒,但不能饱人。宋代苏东坡,自号“老饕”,精于膳食,爱吃鲍鱼。他在《鳆鱼》诗中写道:“膳夫善荐华堂,坐冷雕俎生辉光。内装名耳不足数,醋笔鱼皮真倚墙。中都贵人不知味,糟油藏能远致”。
诗人认为:酒席宴上鲍鱼是压倒一切的美肴,过去被人津津乐道的肉芝、石耳、醋笔、鱼皮等佳肴,若与鲍鱼相比都得甘拜下风,美馐珍馔,只有鲍鱼才是值得称赞的。
鲍鱼,自古以来是我国“八珍”之一,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二十多种氨基酸,营养十分丰富。
市场上的鲍鱼大多为干鲍品,其加工方法是将鲜鲍鱼剥去壳,去掉内脏,放入缸中加盐7-8%,隔夜取出后,搓洗去足周边黑膜和粘液,洗净后入锅中煮熟,捞出晒干即可。以个体大小均匀、椭圆形、质地新鲜、有光泽者为上品,称为“明鲍”,色泽灰暗不透明的,称为“灰鲍”,质地较次。据有经验者谈:鲍鱼以体大肉厚,外形平展,肉质淡红,干度足,润而不潮,稍有“白霜”,味鲜淡为上品。
食用鲍鱼时,应先行发制,使之发软膨胀。方法是将干鲍鱼用温水浸泡12小时,刷去鲍鱼表面的污垢,洗至发白,放入锅中(不要用铁锅),加葱、姜、料酒、鸡骨和水,用文火炖4-5小时,即可发好。
烹制鲍鱼的方法古今略有不同。如西晋时的“鲍”,是将鲍鱼切成丝后,再进行调拌的生食法,类似今日的酒醉法。北宋时的“决明兜子”,现今在河南开封仍然流行这一烹饪方法,是用鲍鱼烹炒而成。清代李化楠“煮鲍鱼法”:“先用药煎切薄片,水泡洗,煮熟捞起。新鲜肉,打横切薄片子,下锅先炒出水,煮至水干。看肉若未干,当再下水煮干熟,才将鲍鱼下去,加蒜瓣,切薄片子,半茶瓯肉汤和粉同炒,至粉蒜熟取起”。清代顾仲《养小录》记及的“酱鳆”:“治净,煮过,切片,用好豆腐切骰子块,炒熟。乘热撒入鳆鱼拌匀,好酒一烹,脆美”。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有“制鲍鱼法”:“鳆鱼炒薄片甚佳,扬中承家削片入鸡汤豆腐中,号称鳆鱼豆腐,上加陈糟油浇之。庄太守大块鳆鱼煨整鸡,亦别有风趣,但其性坚,终不能决齿,火煨三日,才能拆碎”。
现今的方法是将干鲍先入热水中浸泡,使之发软膨胀,用刀斜切成片,再烹制烧鲍鱼、扒鲍鱼、腐酱鲍鱼等名菜。
行文至此,倒有一段小插曲,辛夷先生写了“食鲍鱼论”一文,文中写道:古人说,‘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同事笑曰:“谬者君也,鲍鱼之肆”,指的是咸鱼店,实非此盘中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