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春节将至,婚庆喜筵、家庭团圆、朋友聚会,都免不了大快朵颐。即使是平时对饮食十分节制的人,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也难免破戒。但吃得丰盛,并不一定就是好事。每年春节期间,因为饮食不当引发的的胃肠道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都远远高于平日。
节日餐桌上要吃得好,吃得对,是有讲究的。如何平衡饮食结构?应该注意哪些禁忌?怎样才能兼顾美味和健康?有关专家给出“六项注意”,帮助您合理饮食,“食全食美”。
注意酸碱平衡荤素合理搭配
节日餐桌大多偏荤腥,少不了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如果荤素搭配失衡,将破坏人体血液的酸碱度平衡,引发身体不适和多种疾病。据健康863网的营养专家介绍,食物本身有酸碱之分,水果、蔬菜、大豆等多属碱性食物,肉、鱼、禽、蛋及谷物类则属于酸性食物。饮食需酸碱平衡,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若酸性食物吃得过多,会使人出现乏力、倦怠、精神萎靡、头昏脑胀等症状,诱发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神经疼痛、血压增高等病症。
专家支招:节日饮食,荤素搭配应合理,不应过多吃大鱼大肉这类成酸食物,也不应过分吃素,正常饮食情况下,蔬菜和荤食的比例应为2:1。个人不妨多选用脂肪含量少的肉类及鱼、虾,搭配抗氧化能力强及叶绿素、维生素C、纤维素含量高的鲜美菇类、藻类和芹菜、菠菜、青椒等蔬菜,适当添加豆类、杂粮,既满足口味多样化的需求,也有益于保持人体酸碱平衡。
注意嘌呤含量谨防痛风发作
节日期间,过多摄入荤腥,不但容易造成人体酸碱度失衡,还容易引发痛风。专家指出,节日餐桌上常见的各类荤菜都含有一些嘌呤成分,尤其是各种动物内脏,如脑、肝、肾、心、肉汤等嘌呤含量都极高,而嘌呤超标是产生痛风的主要原因。因此,痛风患者和健康人群在饮食中都应特别注意控制嘌呤摄入量,谨防痛风发作。
专家支招:痛风患者在节日期间,一定要严格控制高嘌呤饮食,以免病情恶化,患者可多选甘薯、鲜奶等低嘌呤食物进食。健康人群喝高脂肪、高热量的肉汤,如老母鸡、肥鸭、猪蹄汤等,也应适量,并尽量避免食用肥肉,以及油煎、油炸的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减少嘌呤的摄入。
注意饮食禁忌特殊人群应忌口
节日丰盛的餐桌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肾疾病、消化不良等病症的特殊人群是一大考验。这些特殊人群在平时可能会比较注意饮食禁忌,但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容易放松警惕,或是破戒进食一些平时不吃的食物,或是在不知不觉中超标摄入对自身疾病不利的食品,导致病情反复或恶化。
专家支招:特殊人群在春节期间也应严格遵守平时的忌口规定。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尽量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注意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高血压患者还应特别注意食物不过咸、不过甜,并控制烟酒;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食品,不要随意吃零食,并最好不喝酒;肝肾疾病患者也应严格控制饮酒,最好以茶代酒;消化系统不好的患者则应少吃油腻食物和油炸、油煎、油酥等不好消化的食物。
注意饮食规律不要吃得过饱
节日餐桌上的美食丰富,很容易让人胃口大开,吃得过饱。冬季人体新陈代谢本来就较慢,如果吃得太饱,进食的又大多是偏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短时间内会难以消化,并影响身体正常的消化机能,容易导致胃肠道消化系统疾病,引发急性胰腺炎、肠胃炎,或肠胃溃疡。
专家支招:节日期间,仍然应保持正常的饮食规律,每餐最多吃八分饱,切忌吃得太撑。为帮助消化,在进食油腻食物和“三高”食物的同时,五谷主食不可少,同时应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过程。
注意饮食安全慎吃剩菜剩饭
节日期间的餐桌由于过于丰盛,一顿下来,总会有许多剩饭剩菜。不少人会把这些剩下的饭菜放入冰箱,留着慢慢食用。节约的美德固然值得提倡,但并不是所有的剩菜都能吃,能吃的剩饭菜也不宜长时间保存,如果不注意饮食安全,保存或食用方法不当,就极可能引发胃肠道疾病,得不偿失。
专家支招:对剩饭菜应懂得“取舍”,如蔬菜、冷菜、色拉等最好弃之不要,因为蔬菜中的硝酸盐经反复加热后,会生成含量较高的亚硝酸盐,食用过多会引起中毒;冷菜、色拉则由于制作时就没有经过加热,容易沾上细菌,不适合再次食用。荤素搭配的菜肴,及鸡鸭鱼肉类的荤菜、剩饭等可以保留,但食用前应彻底加热,保留时间也不宜过长,最好在一两顿内吃完。
注意饮酒方式适量切忌空腹
节日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饮酒助兴,不少人更因为过年的喜庆,百无禁忌,一醉方休。饮酒方法不当,如过量豪饮,空腹喝酒等,不但可能致人醉酒、呕吐、酒精中毒,加重肝肾负荷,更可能“乐极生悲”,引发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猝死,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专家支招:节日饮酒应适当、适度,尤其是本身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更应适可而止。同时,不论何种酒,均不宜在空腹时喝,饮酒前应适当吃些水果或点心垫个底儿,以免对胃肠和心、肝、肾等脏器造成强烈刺激,诱发相关疾病。此外,不要把酒和饮料混搭着喝,也不要边喝酒边抽烟。
节日餐桌,不忘六项注意,才能吃出欢乐,也吃出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