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一号:酸菜和咸菜
【原因】随着春季气温的升高,酸菜和咸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增加,一次性食用过多颜色过深、已变黏的酸菜或咸菜,容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患者表现为嘴唇乌紫,这是因为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入人体后,可使血中低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失去运氧能力,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
【解毒法】我们可利用亚硝酸盐易潮解,易溶于水的特性,用流动的自来水清洗、浸泡酸菜、咸菜,降低酸菜、咸菜中的亚硝酸盐。其实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食物中,只是含量不足以引发食物中毒,如我们在以下方面加以重视,是完全可以预防亚硝酸盐中毒。1、蔬菜应妥善保存,防止腐烂,不吃腐烂的蔬菜;2、食剩的熟菜不可在高温下存放长时间后再食用;3、勿食大量刚腌的菜,腌菜时盐应多放,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但现泡的菜,最好马上就吃,不能存放过久,腌菜时选用新鲜菜;4、不要在短时间内吃大量叶菜类蔬菜,或先用开水焯5分钟,弃汤后再烹调;5、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用量要严格按国家卫生标准规定,不可多加;6、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过夜;7、防止错把亚硝酸盐当食盐或碱面用。
"毒"二号:海产品
【原因】春季是海产品的产出淡季,如冷冻海产品存放时间过长存放不当,就容易腐败变质,所含的蛋白质就分解,并且产生胺类、可溶性毒蛋白、吲哚、恶臭素等有毒害的物质,引起组胺中毒。据化验证实,不新鲜或腐败的鱼类每克鱼肉含组胺1.6~3.2毫克,当每100克鱼肉含组胺200毫克时,人食用后就会发生中毒。人的中毒量为每公斤体重1.5毫克,一般在食用后0.5~1小时就可出现中毒症状,最快的5分钟,最慢的4小时。有些鱼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常见于海产鱼中的青皮红鱼类,如竹夹鱼、金枪鱼、秋刀鱼、沙丁鱼、朝鲜方鱼、鲥鱼、鳊鱼、鲐鱼等;河产鱼主要见于鲤鱼。当鱼不新鲜或发生腐败时,细菌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可使组氨酸脱去羧基变成组胺。人吃了不新鲜或变质的鱼发生组胺中毒后,会出现面部、胸部或全身潮红,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及口、舌、四肢麻木、乏力、烦躁等症状。个别严重者可出现荨麻疹、口渴、口唇水肿以及气喘、吞咽和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等。
【解毒法】如果海产品中毒,医生会给患者作催吐、导泻处理,以减少组胺的吸收。同时还可给予抗组胺药物安其敏、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对症状严重者,可采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10%葡萄(葡萄食品)、糖酸钙(钙食品)溶液。
对容易产生大量组胺的青皮红肉类鱼时,市民在烹调前应去内脏、洗净,切段后用水浸泡几小时,然后充分加热,宜采用烧煮、清蒸等方法。可适量放些雪里红或红果,烹调时放醋,可以使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对已腐败变质的鱼最好不要食用。
"毒"三号:河豚
【原因】每年春季是河豚鱼的产卵季节,这时鱼的毒性最强,所以,春天是人食用河豚中毒的高发季节。特别在清明节前后是河豚的旺汛期,也是食河豚中毒事件高发期。河豚含河豚毒素(TTX),它是一种神经毒素,人食入豚毒0.5mg-3mg就能致死。有人测定过河豚毒素的毒性,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河豚的毒素含量高且非常稳定,一般加热烧煮不能解毒,100℃8小时都不被破坏,120℃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河豚毒性大小,与它的生殖周期也有关系。晚春初夏怀卵的河豚毒性最大。这种毒素能使人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
【解毒法】没有办法去除毒性,我们只能"躲"着。我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豚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
"毒"四号:野菜
【原因】春暖花开,桃红柳绿。人们脱去厚重的冬服,走出屋外,享受明媚的春光,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同时采摘一些野菜和蕈类回家食用,认为这些野生的植物是纯天然食品,营养丰富,有利健康。其实这是个误区。其一是一些"野生"的食品本身含有毒素,如四季豆、木薯、黄花菜、苦杏仁、白果、发芽土豆等。如因烹调不当,食用后可能引起食物中毒。2006年卫生部通报食物中毒情况中,就表明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是死亡人数最多的食物性中毒,主要以四季豆、扁豆、菜豆等加热温度、时间不够和误食毒蘑菇、河豚等有毒动植物为主。其二,"天然食品"除本身含有有毒成分外,由于外界环境污染造成的毒害也不罕见,每年由于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也时有报道。
【解毒法】春天外出游玩时不要采摘野菜食用,要想尝鲜,最好到超市或集贸市场购买新鲜、无农药或农药残留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