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好吃,汤难吊”。这是历代厨师的经验之谈,说明吊制好汤不容易。代表中国官府菜的谭家菜创始人谭青(生于清代末年)曾说过“有味者使其出,无味者使其入”,这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的制汤、用汤技术的一个相当精辟的总结。“有味者使其出”也就是吊制鲜汤的关键,即:一是严格选料,必须选“有味者”;二是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使原料中所含有鲜味等营养物质充分地溶于汤中,也就是“使其出”。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二个问题。 一、如何选择“有味者”这类吊汤原料 现代食品研究指出,呈鲜味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氨基酸酰胺、肽、核苷酸等类物质,这些物质一般存在于新鲜的蛋白质等含量丰富的动植物原料中。如鸡、鸭、瘦猪肉、鸽子、牛肉、火腿等主要含有氨基酸、酰胺、肽、核苷酸;鱼肉也含有这些成分,但还含有氧化三甲胺,滋味鲜美。贝类中含琥酸特别丰富,故味极鲜。香菇、蘑菇中含5`-鸟苷酸较多,味鲜美;而笋、扁尖、豆芽中含天门冬氨酸,味也鲜美,这些都是吊制鲜汤的常用原料。 二、“有味者” 如何“使其出” 吊汤原料选好以后,提取原料中的鲜味等营养物质于汤中,这是吊制鲜汤的最终目的。植物性原料的结构简单,鲜味成分较容易出来;而动物性原料由于结构较复杂,鲜味等营养成分不易出来,故制汤的难度就较大。要设法“使其出”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原料应冷水下锅,逐步加热,这样有利于鲜味物质的溶出。2、严格控制好火候。吊制清汤应控制火力使水面呈蟹眼并不长时间加热。3、制汤时应一次将水加足,中途不再加水。4、制汤时应一次将水加足,中途不再加水。4、制汤不能先放盐,以免影响汤汁鲜醇,并使汤色灰暗。5、为了使清汽更清更鲜,可以在清汤的基础上加入用葱姜汁浸沉泡过的鸡茸(或肉茸),使汤越来越清,越来越鲜。6、制汤中应加盖,制好汤应加盖并保温。这样利于原料鲜味物质的继续溶出,又防止汤中蛋白质的结晶沉淀,保证汤的质量以便随时都可供烹调之用。 鲜汤已不再是宾馆饭店的专利。鲜汤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带给人们是健康和无穷的乐趣。 ■相关:家庭煲汤小技巧 汤变鲜:熬汤最好用冷水。如果一开始就往锅里倒热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温,肉的外层蛋白质就会马上凝固,使得里外层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溶解到汤里;另外,熬汤不要过早放盐,盐会使肉里含的水分很快跑出来,也会加快蛋白质的凝固,影响汤的鲜味;酱油也不宜早加,葱、姜和酒等佐料不要放得太多,否则会影响汤汁本身的鲜味。 汤变清:要想汤清、不浑浊,必须用微火烧,使汤只开锅、不滚腾。因为大滚大开,会使汤里的蛋白质分子凝结成许多白色颗粒,汤汁自然就浑浊不清了。 汤变浓:在没有鲜汤的情况下,要使汤汁变浓,一是在汤汁中勾上薄芡,使汤汁增加稠厚感;其二是加油,令油与汤汁混合成乳浊液。方法是先将油烧热,冲下汤汁,盖严锅盖用旺火烧,不一会,汤就变浓了。 汤变淡:只要把面粉或大米缝在小布袋里,放进汤中一起煮,盐分就会被吸收进去,汤自然就变淡了;亦可放入一个洗净的生土豆,煮5分钟,汤也能变淡。 汤变爽:有些油脂过多的原料烧出的汤特别油腻,遇到这种情况,可将少量紫菜置于火上烤一下,然后撒入汤内,可去除油腻。 汤变美:将50到100克稍肥一点的猪肉切成片或丁,再将铁锅烧热,把猪肉烧热后,立即把滚开的水倒入锅中。锅会发出炸响并翻起大水花,熬上一会儿,一锅乳白色的"高汤"便出来了。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菜和调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