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食材跟时令沾上了关系,总是会让人在吃的时候紧张异常,诚惶诚恐,担心错过了最好的时机。时鲜是不等人的,多少老饕每年眼巴巴地等着明前绿茶,更何况是用与时间赛跑的态度来食江鲜。
这里所说的江鲜是指在春夏之交从大海洄游到长江中产卵的洄游鱼。这样的鱼,养殖与野生的相比味道差别很大,如果说清明时节是刀鱼的黄金期,那么食用鲥鱼的最佳时期是在4月下旬至5月初。
鲥鱼习性犹如候鸟,取“鲥”字,意为来去定时之意。一年四时,只在春夏之交由海溯江而上产卵,至此不再洄游,产后归海,形成短暂的渔汛。据说游入江中的鲥鱼不吃食物,全靠消耗体内积蓄的脂肪,行至镇江扬州一带的扬子江面,最是鲜肥。而若再往上,由于脂肪消耗过多,味道要差上不少。因此,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称“时鱼为吴人所珍,而江西人以为瘟鱼,不食”。
鲥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惜鳞如命,哪怕是出水掉了一片鳞它就会含恨而死。所以要想吃到鲜美的鲥鱼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江浙一带,鲥鱼一捞上岸就会立即送往厨房清蒸。这稀罕的家伙到了广州也受到了最鲜美的“礼遇”———搭配火腿春笋清蒸,选用这些配料都是有讲究的,例如火腿要用香气最为浓郁的火腿中方、肥膘肉可以增加鱼的嫩滑度。加上陈年花雕酒、酒糟一同清蒸,是带有江南风骨的美味。
广州人吃鲤鱼有吃鱼鳞的习惯,其实吃鱼鳞的还有鲥鱼。因为鱼为产卵储备的丰富脂肪都藏在鱼鳞之下,连鳞同烹就可以留住鱼油的肥美。鲥鱼鳞的口感比鲤鱼稍硬,咬鱼鳞的感觉有点半推半就———刚开始是脆的,咬的时候牙齿颇有抵触;牙齿劈开之后则是无尽温柔,皆因为鱼鳞背后有层浅浅的油脂特别肥美,油汁会完全渗入鱼鳞,满口余香。
为避免鱼肉沾染金属气味,食家多用木筷子夹开春笋、火腿等配料,再小心翼翼地把厚厚的鱼鳞和鱼肉整齐分离,最后再分割开一块一块地吃。这样享用,传承了鱼的唯美志愿,也能保留鱼的原味。小说家张爱玲嗜食鲥鱼,曾大发感慨,恨鲥鱼多刺。也许在大作家看来,鲥鱼纵然鲜嫩无比,无奈多刺,难于大快朵颐。其实鲥鱼刺多,但是鱼刺都很细软,并无大碍。夹起一块洁白的鱼肉,放进口中,鲜美、软嫩中带着一点清香。吃完了令人不免有些彷徨,今日尝此美味,不知何日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