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饮食文化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的饮食生活,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
《诗经》中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中国阶级社会中,国家就是帝王的家天下。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身居于巍峨的皇宫和瑰丽的皇家花园之中的帝王,不仅在政治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饮食的占有上也凌驾于万万人之上。因此,帝王拥有最大的物质享受。他们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役使天下名厨,集聚天下美味。宫廷饮膳凭借御内最精美珍奇的上乘原料,运用当时最好的烹调条件,在悦目、福口、怡神、示尊、健身、益寿原则指导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美肴馔,充分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科技水准和文化色彩。体现了帝王饮食的富丽典雅而含蓄凝重,华贵尊荣而精细真实,程仪庄严而气势恢弘,外形美与内在美高度统一的风格,使饮食活动成了物质和精神、科学与艺术高度统一的过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继承并推进了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光辉成就,尤其宫廷筵宴规模不断扩大,烹调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把中国古代皇室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叹为观止的地步。
清宫的饮食档案,详细记载着筵宴名称、饮食人员、时间、地点、食品种类、座次排列、餐桌餐具、桌张规格、席间音乐、进餐程序,以及饮食品种来源、流水帐目、食品赏赐、赴宴衣着等项,内容十分丰富。透过这浩繁的史料可以使我们对清代宫廷宴有个大致了解!
一、种类繁多 名目不一
清宫筵宴种类繁多,各有名目,并非随意举行。除了日常生活饮食之外,都有各自的目的和筵宴名称。
我们知道,清朝是以满洲贵族集团为统治核心的封建王朝。清入关前,其先世盛行“牛头宴”、“渔猎宴”,这些宴会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渔猎生活特色。
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在学习汉制,沿用明代宫廷宴例之时,又将本民族的筵宴形式融于其中,因而,清代宫廷宴既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宫廷宴在十七至二十世纪初叶的延续,其中又闪现着关外满洲饮宴的影子。
清宫循明宫宴之例是逐步行之的。顺治元年皇极殿之定鼎宴,是清入关后的第一次大宴。嗣后,顺治年间又设冬至宴,大婚宴等,为了笼络知识分子,于顺天乡试揭晓次日,必宴主考以下各官及贡士于顺天府。主考各官朝服、贡士吉服入席,此为“乡试宴”,亦名为“鹿鸣宴”。为了宣扬皇帝的“恩荣”和“威仪”,尚有殿试传胪次日宴于礼部的“恩荣宴”,皇帝经筵礼成,宴于文华殿的“经筵宴”;临雍礼成,宴于礼部的“临雍宴”。如遇大军凯旋归来,必赏宴钦命大将军及从征大臣将士于京师(北京)南郊黄帐。王公大臣、钦命大将军及从征将士,皆按次为序,行酒进馔,此为凯旋宴,这是清入关前于崇德年间所创的宴例。为了鼓励和表彰儒臣翰林等官员,每当钦命编修实录、圣训之期,必在礼部赏宴总裁以下各官,到时群臣朝服预宴,行礼如仪,此为“修书宴”。专门招待文臣学士的,有每年春三月文华殿之“经筵宴”,宴后均赏“红绫饼”,这是承袭唐代之制;康熙年间,清宫宴开始有所改革,入关前之元日宴,已“改燔炙为肴羹,去银器,王以下进肴羹,筵席有差”,这些都反映了清宫宴正在逐渐汉化。
此外,宗室筵宴、以及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皇帝“万寿”、皇后“千秋”、皇子大婚、公主下嫁等等,都要举行筵宴。每年元旦、上元、端阳、中秋、重阳、冬至、除日等节,清宫均在乾清宫等处设宴,筵宴九卿六部、满汉大臣、诸藩使节。太和殿筵宴之前,首先要在殿内宝座前设皇帝的御宴桌张,殿内再设前引大臣,后扈大臣,豹尾班侍卫,起居注官,内外王公,额驸以及一二品文武大臣和台吉,塔布囊,伯克等人员的宴桌共105张。其次,太和殿前檐下的东西两侧,陈中和韶乐与理藩院尚书,侍郎及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等人的宴桌。太和殿前丹殿上的御道正中,南向张一黄幕,内设反坫
,反坫内预备大铜火盆俩个,上放大铁锅两口,一口准备盛肉,另一口装水备温酒。丹陛上共设宴桌43张,在这里入宴的是二品以上的世爵,侍卫大臣,内务府大臣及喜起舞,庆隆舞大臣等。再次,丹墀内设皇帝的法驾卤薄如同大朝之仪,两翼卤薄之外,各设八个蓝布幕棚,棚下设三品以下文武官员的宴桌,外国使臣的宴桌设在西班之末。太和门内檐下,东、西俩侧设丹陛大乐。
太和殿筵宴原设宴桌210席,用羊100只,酒100瓶,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裁减宴席19席、羊18只、酒18瓶。嘉庆、道光朝以后,太和殿筵宴的桌张,根据实际情况又有所增减。
各种宫廷筵宴(皇帝同后妃共同进膳的节日家宴除外),均作为嘉礼,写进《大清会典》,编入《大清通礼》遂成定制,相沿遵行。至康乾盛世,更首创中国古代社会之最大的“千叟宴”。千叟宴是清宫少有的大宴之一,这也是各种筵席种举行得最少的一种,仅康熙、乾隆两朝时举行过四次,但较其它宴会场面最盛、规模最大、准备最久、耗费最巨。
二、美食纷呈 燕乐萦绕
一次宫廷宴,实际上就是一次人间美味的盛展。
宫廷宴伊始,手棒着一道道佳肴妙馔的侍膳太监,从各路鱼贯而来,汇集到筵宴大殿。将美馔摆在千百张筵桌上,宛若天女散花,蔚为壮观!
乾隆朝时,在皇帝的金龙大宴桌上,摆满汉族南北名肴和满、蒙、维、回美食。那上面,燕窝口蘑锅烧鸡,红白鸭子,鹿筋拆肉,脍银丝是汉族北方名菜;酒炖八宝鸭子,冬笋口蘑鸡,龙须馓子,苏州糕等为汉族江南菜点;鹿尾酱,烧狍肉,敖尔布哈(奶饼),塞勒卷(脊骨面食)等为满洲肴馔;额思克森,乌珠穆泌全羊,喀尔喀烧羊,西尔占(肉糜)等是蒙古名食;谷伦杞,滴非雅则,萨拉克里也等是维吾尔族名菜,粗略统计,品种竟达上千种。
道光以后,清宫宴汉菜日渐增多,且席面上多有吉祥字样的拼摆。光绪皇帝大婚时,宴席上已见“龙凤呈祥”字样。慈禧过寿,席面上出现“万寿无疆”字样。清宫的元旦宴,席面上可见“三阳开泰”字样。有谁晓得,这些字,竟是以一丝丝莹洁名贵的燕窝拼摆而成,可谓豪华至极!
清代,凡宫中的重大筵宴,均有音乐、歌舞助兴,以烘托气氛。譬如:每逢宫中筵宴,特别是太和殿筵宴之日,王公大臣均朝服,按朝班排立。至吉时,礼部堂官奏请皇帝礼服御殿。这时,午门上钟鼓齐鸣,太和殿前檐下的中和韶乐奏“元平之章”。皇帝升座后,乐止,院内阶下三鸣鞭,王公大臣各入本位,向皇帝行一叩礼,坐下以后,接着是一整套繁缛的进茶(此时丹陛清乐奏“海宇升平日之章”)、进酒(丹陛清乐奏“玉殿云开之章”)、进馔(中和清乐奏“万象清宁之章”)仪式,然后进舞。据《啸亭杂录》记述:“国家肇兴东土,旧俗所沿,有喜起、庆隆二舞。凡大宴享,选侍卫之狷捷者十人,咸一品朝服,舞于庭除,歌者豹皮褂貂帽,用国语奏歌,皆敷陈国家尤勤开创之事。乐工吹啸击鼓以和,舞者应节和拍,颇有古人起舞之意,谓之喜起舞。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庆隆舞。”在这里,“国语”系指满语,且用它来在席间歌咏舞蹈,以助其兴。
喜起舞毕,“吹笳吹人员进殿”奏蒙古乐曲,接着掌仪司官员,“引朝鲜、回部各掷倒伎人,金川番子番童等,陈百戏”,表演杂技,这时筵宴进入高潮,然后鸣鞭奏乐,皇帝还宫,众皆出,宴毕。在宫中元旦(正月初一日)举行太和殿筵宴的次日,即正月初二日或每逢皇太后的生日寿辰时,在慈宁宫中也要举行类似的筵宴。
清代宫中举行的各种隆重、盛大筵席上的氛围里,所显现的既有各种技艺形式的“群体功能”,更有赴宴者、预宴者之间的情感传递与交汇。它恰是“食”“艺”同律,以成“工雅”、“归真”之势的真实画面与写照。当时所呈现出的一派歌舞升平景象,体现了清宫筵宴中浓郁的封建文化色彩。
三、等级森严 礼节繁缛
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在清代宫廷宴中也鲜明地体现出来。
在森严的礼仪制度下,饮宴进餐过程十分严格有序。就位进茶,音乐起奏,展揭宴幕,举爵进酒,进馔赏赐等,都是在固定的程式中进行的。分明的封建礼仪程序,显得十分繁琐。
根据文献记载,宫中大宴所用宴桌,式样,桌面摆设,点心,果盒,群膳、冷膳、热膳等数量,所用餐具形状名称,均有严格规制和区别。皇帝用金龙大宴桌,皇帝座位两边,分摆头桌,二桌,三桌等,左尊右卑,皇后,妃嫔或王子,贝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皇帝入座,出座,进汤膳,进酒膳,均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