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教糕是广东著名小吃,因首创于顺德县伦教镇而得名,下面为您介绍伦教糕的特点及伦教糕的历史。
伦教糕的特点
被权威的《中国烹饪百科全书》概括为:"糕体晶莹雪白,表层油润光洁:内层横竖、相连,均匀有序:
质爽软而润滑味甜冽而清香
伦教糕风味独特,极富魅力,老饕白忠懋先生这样描述品尝伦教糕时的感受:视觉上,"洁白半透明看去如冷冰冰的白玉,有凉意,很诱人;味觉上,微酸,这在暑天吃来开胃";触觉上,清凉爽很松可视为糕贵乎松的典型;甚至一听到叫卖声,"中湿润起来,还带有凉意"。
伦教糕很有个性:一是兼容性,它质地爽滑而稍韧味清甜而微酸让相异乃至相反的特性汇于一身:二是时令性它作为一种冷食只宜于夏令进食三是草根性,过去只立足于茶寮粉店,不跻身于酒楼宾馆,因而被鲁迅先生慧眼看中,写进杂文《弄堂生意古今谈》中,然而"好酒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闪光",早在清末民初,伦教糕已成了广州小蓬莱"的镇店名点,1956年,在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上伦教糕被评为名牌食品,1993年,顺德荔园酒家出品的伦教糕荣获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金牌,1997年又获得首批中华名小吃"称号,伦教糕还传至上海,台湾,港澳和东南亚金牌伦教糕"还成了澳门海港大酒店的主打"美点。
伦教糕漫长曲折的演变进程,一直鲜为人知,
一是主料的变化,据原产地耆老宿儒说原始伦教糕是把糯米略磨成屑,加猪油和红糖,放入钵仔炖制而成实质是糯米糕,鉴于糯米黏I,后来改用大米(粳米),由于顺德侧重种桑养蚕,至清光绪年问,全县每年所产稻米还不足县人15天之需故大量购进洋米和外地靓米,于是伦教糕逐渐改用暹罗(泰国)米或新兴白米做主料成品格外晶莹洁白并且选用隔造米因为新米黏做成的糕不爽陈米黏性差做成的糕不软滑,
二是糖的变化,在很长时间内,伦教糕是用红糖蒸制的,而红糖杂质较多,清代咸丰年问修成的《顺德县志》记载:"伦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远百里,泊舟就之,其实驰名者止一家在华丰圩桥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适设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浊,非他人所用,由于始创老店采用清泉洗糖法,蒸出的糕清甜质纯,后来那眼清泉被泥沙淤塞,幸好后人摸索出在煮糖时冲入鸡蛋清清除杂质的方法,确保原料纯净,并使伦教糕得以推广,至民国时改用台湾白糖精制成品遂有白糖伦教糕"或"冰花伦教糕之称,有一则传说可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用糖的变化,相传伦教有一家粥粉店,主人叫梁紫欢,
有一年中秋节,店厨回家过节,恰巧店里来了几位远客,主人急唤店婢小冰下厨蒸糕待客,小冰心灵手巧,把备好的糕料下锅蒸熟,上桌前特意将一撮洁白的砂糖均匀地撒在糕面上,小冰创制的糕冰晶玉洁,甘甜清香,且未融化的砂糖吃来十分爽口,别有风味,被店主命名为"冰花伦教糕"。
三是发酵料的变化,佛山文史掌故专家黄福荣先生提供了一个传说:伦教糕脱胎于白糖松糕,一次,制糕师傅忘了往糕里放发酵用的"糕种",结果蒸出来的松糕一点也不松软,成了板结的糕块,但入口一尝却又觉得十分清爽软滑不粘牙,比吃惯了的白糖松糕可口,于是一次因意外的失手而创造"的伦教糕面世了,其实,伦教糕并非"板结",它能如此松软而微酸,恰恰是因为用米浆发酵而不用化学品发酵,松糕除了用糕种发酵外还用了少量小苏打和碱,吃来略有碱味有些人还会噎,伦教糕没有小苏打和碱,故味纯正,惹人喜爱。
四是口味的变化,近年来伦教糕的味道逐渐由传统的甜中带酸变成清甜,酸味正淡出食客的味蕾,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伦教糕始创老店所在的华丰圩大石桥早已不复存在梁姓糕房成了商业街——新丰路,只有公园里的大木棉树仍在见证着伦教糕的历史,只是制作伦教糕最有名的店家已不在伦教而在离伦教不远的乐从镇荔园酒家,另外,伦教糕也不再单一白色沾上鸡蛋浆煎香的伦教糕享有"金伦教糕"的美誉。
鲁迅喜爱伦教糕:
鲁迅笔下时常关注民生百态,他于1935年4月在上海所写的《弄堂生意古今谈》,主要是讲日军在沪发动“一?二八”战事后,小贩们生意冷清,生活难以为继的社会状况。鲁迅怀念往昔,认为以前“薏米杏仁莲心粥”、“虾肉馄饨面”、“五香茶叶蛋”之类的叫卖声极具艺术性,使人“一听到就有馋涎欲滴之慨”。《弄堂生意古今谈》中还特别提到了一种名叫“玫瑰白糖伦教糕”的甜点。鲁迅很喜欢这种传统美食,在《鲁迅日记》里,也有不少关于糕点的记载。鲁迅在北京时,曾住在宣武区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距着名的糕点铺稻香村较近。稻香村是进入京城的第一家“南店北开”的糕点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既好看,又好吃,花样不断翻新,深受京城各方人士的欢迎。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对江浙风味的稻香村食品自然更加偏爱。再加上“稻香村”这个朴素清新、隽永上口的字号,融入了浓浓的乡土味、文化味,鲁迅便时常来到这里,购买他所喜欢的糕点。
更多广州名点,请看:亚运广州美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