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山东安丘农村广为流传。据清《燕京岁时记》载:“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天人们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又据清咸丰《武定府志》载:“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国人信奉是龙的传人,讲究好事(数)成双,在农历每月的月初论道什么“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 ,所以说,二月二这天人们就是祈祷一个好年景,盼着劳作一年有个好收成。
饮食与龙
有趣的是,春龙节的食俗食物几乎都改为以龙为首字而命名,饮食均与龙联系起来。
唐宋时代,人们要在这天吃“迎富贵饼子”,还要在庭院中摊煎饼。据说,这样可以驱虫害,辟邪气。宋代二月二于门首悬煎饼,以供龙吃,避害于门外。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二月二……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天包的饺子则称“龙牙”。其实,后来几乎把所有的食俗都冠于了“龙”字。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煎饼叫“吃龙皮”、吃豆包叫吃“龙蛋”、吃捞面叫吃“龙须”也叫“挑龙头”、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饼子叫吃“龙耳”等。这天还要吃炸油糕。
各地的春龙节食俗也有独特之处。如黑龙江二月二吃太阳糕。
二月二吃“蝎子豆”意防蝎子蛰。用面擀饼再切成豆大的碎块,叫“旗子”,用文火烘干。把黄豆泡透喂入作料,放入炒热的黄土中焙干后用粗罗罗出,拌入“旗子”,称“蝎子豆”。家中有属大龙或小龙的忌在这天炒“蝎子豆”,有“炒一不炒二”一说。现在炒豆用上了烘干机和微波炉。
兰州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几千年来居民来自天南海北、全国各地,“二月二春龙节”的各种习俗融汇于这个城市及其乡村,这天也就可以看到这个节日中的各种风俗的多元化的影子,例如社火舞龙、防灾炒豆、祭奠祈年、理发剃头、黄河放灯等等,极其丰富多彩。
在山西,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江苏吴中地区有二月二吃掌腰糕的风俗。就是以隔年用糕油煎食之,此糕谓之掌腰糕。这种风俗有诗为证。蔡云《吴歙》云:“二月二日春正饶,掌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徐士《吴中竹枝词》云:“片切年年作豆条,碧油煎出嫩黄娇。年年掌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新疆、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豆子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 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
习俗与龙
春龙节的风俗习惯全国各地各有不同。春龙节的主要节日活动是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二焚香水畔以祭龙神”。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清早天不亮,都要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民间叫做“引田龙”。
“引龙回”是在旧时的此时五更天,各家用石灰掺上饭粒,从井畔撒一条白线,直至家中厨房,绕水缸一周。此线称为“引龙回”,意即是送走懒龙,引回勤龙,祈祷全年雨水充沛,五谷丰登。
旧俗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不做针线活,以免“扎坏龙眼”。天亮之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免损伤龙神。
晚上要耍龙灯,漫游街市。在山东的临淄东齐、柴家同疃等村,旧时举行水中灯会,也叫放河灯。河灯由固定灯、游动灯、烟火三部分组成。固定灯由白菜疙瘩、水萝卜做灯碗,燃料是豆油、棉花芯,将油灯固定在上端劈成六股的芦苇上,周围糊上彩纸,形成莲花瓣形的灯罩,芦苇的下端插入河底。各盏灯距水面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游动灯是装置在木板或高粱秸编成的排筏上装有各种人物图景的转灯,用长线牵着筏来回游动。烟火场设在河灯后面的河堰上,也就是观众的对面。晚上看河灯,水上有灯,水中有影,一盏灯变成两盏灯;排筏上旋转着游动灯往来于河灯之间,水灯相影犹如神话中的水晶奇观。再加上河滩上的烟火纷纷向上空发射,一时间水中灯花似锦天空中的烟火与水中的千余只河灯交织在一起,胜似天上的繁星,经微风吹拂闪闪烁烁,别具风趣。
春龙节这天是个春季卫生日,家家户户要打扫室内卫生,特别是要熏炕、熏床,防止生毒虫。
在山东,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二月朔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邹县“画灰为仓图,中实五谷,压以石,名曰填仓。炊糕逆女,女辍针工为舁戏。煎饼豆熏虫,逆女归宁。”“阴历二月初二日,高唐有一奇俗,名吃蝎子毒。蝎子为蜘蛛属,长三寸许,色青黑,全身环节而成,尾端有毒钩,能注射毒汁杀人。高唐之人,用黄豆盐水泡之,经二十四小时后,将水滤去晒干,置锅中炒熟食之,其意以为春雷鸣动,万蛰皆起,而蛰人之蝎子,也将出蛰。故吃黄豆,托名蝎子毒,谓吃尽其毒,可免为其所蛰也。”
在河南,“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煎食上元所制米粉糕。”
在江苏,“二月初二,俗谓龙抬头。有女出阁者,均于是日归宁。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拆冤仇。”“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待活猴(指姑娘)。”在阜宁县这天过去不论家境贫富,有三个雷打不动的习俗:打露天囤、敬土地神、接姑娘回。打露天囤是一种象征性活动,就是用炉灰,在屋外撒成一个大圆圈,表示粮囤,意为粮足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