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时候的中秋节一般都是怎么过的呢?肯定比现在有趣多了吧,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信息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快乐却渐渐少了。逢年过节的年味节味已然不是儿时的记忆了。曾经的中秋节传统习俗都去哪了呢?
而今的中秋节,吃糖鸡、挂灯笼游街的风俗已成记忆,中秋节已演变成大家互送月饼的"月饼节".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叹,中秋节的节味越来越淡。记者为此专访了小榄镇菊花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民俗专家李尚仁,探寻明清时代以来小榄的中秋习俗。他说,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中秋、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如今反而不如其他一些亚洲国家过得有滋味,这些带传统文化的节日,亟需全社会的保护。
明清时期:吃糖鸡、品香柚
糖鸡在小榄有悠久的历史,是小榄明清时期传统的赏月用品之一。制作"糖鸡"时,把白糖熬成浓糖,加少许面粉,然后倒模,可以做出龙船、宝塔、金鱼、雄鸡等形状。
在民间,公鸡是雄阳的代表,糖鸡即为祈男之祝福。中秋当晚,红红的灯笼,红红的蜡烛,红红的糖鸡,一派喜气。
生活于清乾隆间的小榄乡绅何大佐在《榄溪岁时记》有这样的记述:"各铺于前数日,以砂糖石膏和煮,范作仙佛龙鱼鸟兽花果等形,谓之糖鸡,与月饼售客,动以万计,家家祀神荐先,佐以二物及柚芋之属,是晚宴饮赏月,又先期两三日,富家皆买杂盒猪肚酒肉,馈妻之父母赏节,贶女婿外孙则以月饼糖鸡香柚等物,俭约者则彼此折金相酬酢,有契谊者亦然。中秋市上多宰母彘,争买雄鸭,共呼为白露公……"
现在小榄偶尔还可以在学校附近看到做糖鸡的小店铺。做了多年糖鸡生意的吴阿姨对记者说:"生意并不好,其实这也是门手艺,既要做到好吃,还要做到好看。"对于糖鸡在很久以前是中秋的一种习俗,她表示不曾知晓。
六七十年代:点灯笼、挂灯
小榄人在中秋节有挂灯赏月的习俗。具有南粤特色的各式花灯不仅小孩子喜欢玩,还成为百姓家中的喜庆吉祥物。
上世纪70年代的中秋节,亲戚朋友间会互馈月饼和时令水果。中秋夜,家家户户在院庭中露天设案,点挂中秋纸灯,摆上月饼、芋、时果、茶酒、柚子、鸡心柿、菱角、水瓜、酸姜、连壳白豆(主要在农村设有)等供物。芋头是不可缺少的供品,把芋头摆在正中,外边围着一大堆芋仔,取其天上月圆、一家大小团圆的意思。
等到月亮出来、焚香拜祭后,全家共吃祭月供物及螺、粥等,最受欢迎的是美味的紫苏炒田螺(或石螺)。螺是贝壳类动物,吃前是一盘,吃完还有"一盘",寓意"长食长有",生生不息。小孩子们则喜欢成群结队,手提中秋纸灯,穿街游耍,一片节日气氛。
如今的中秋:月饼成符号
"今天晚上我要去伯伯家,但我在想,今年该不该带上一盒月饼,还是送其他东西".市民王先生说,每年中秋节他都会带上礼物去伯伯家团聚。但印象很深的是,去年去伯伯家时,发现他家已经有十几盒月饼了,所以今年他就犹豫不决。现在谁家都不缺月饼,中秋送礼物送月饼最没创意,但如果不送月饼,似乎又不像是过中秋节。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中秋节前夕,很多市民收到了来自工作单位和亲朋好友送来的月饼,然后自己又去商店精心挑选一番,再将月饼回送给亲朋好友。他们经常会困惑,送月饼吧,对方肯定不稀罕,不送月饼而送别的,又不像是中秋节礼物。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饼已经由中秋节唯一的礼物演变成为点缀的礼物。"小榄镇菊花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民俗专家李尚仁表示,若干年前,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贫困,中秋节送盒月饼已足够,但现在人们富裕了,中秋节送出的礼物也多种多样。虽然现在大家都不把月饼当回事,但受制于传统习俗,人们在送礼时仍然不得不搭配上一盒月饼。
中秋放假将节味变浓
小榄镇菊花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民俗专家李尚仁说,我们已经把很多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传统和民俗都"丢掉"了,这不仅仅有客观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氛围不强、盲目接受舶来文化导致的后果。
"近几年,每到中秋我都会在家中搞点迎节小玩意,在小院挂起最传统的'批皮橙'小花灯,为的是逗小孩子高兴,可惜小孩子不领情,因为他们喜欢的还是那比加超、喜羊羊之类的'卡通灯'".李尚仁称,现在的小孩子更喜欢玩电脑,传统文化的意识很薄弱,这不是一个家庭的原因,是整个社会氛围的问题。
李尚仁支持把中秋节等民俗节日确定为法定假日的主张,他说现在的老百姓生活节奏快,工作很辛苦,休息时间很少。成为法定假日后,人们将会有从身心到实质感受传统的空间,丰富的活动也会让他们有参与的感觉,从而唤醒对传统文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