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有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不重视此佳节传统了。为了补过和记录、发扬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特编辑整理了此文,以方便各位网友对传统重阳文化的交流和了解。
重阳节的风俗和起源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顾名思义这天得登高远眺。古人在这一天通常要登高远眺,思念亲人,不过有些没有山的地方,由于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而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之意。
又因为此糕专在重阳节才吃,所以就被称为“重阳糕”。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两大民俗,它们是喝菊花酒和插茱萸。可是如今喝菊花酒,见到茱萸的机会并不多,不过好在重阳糕还可以很轻易地品尝到。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因古时,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又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因此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
古时,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节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要塑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彩旗,并点上蜡烛灯,象是以“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之意。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把茱萸做成香袋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但那大多是妇女、儿童的佩带之法。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已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并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之上,以解除凶秽,招来吉祥,这其实是一种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以用来相赠和佩带。
曾有诗这样描述重阳佳节的景象:
《都门杂咏·论糕》
中秋才过又重阳,
又见花糕各处忙。
面夹双层多枣粟,
当筵题句傲刘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吃重阳糕的寓意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故名思义,乃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节物。此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关于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种说法。总之,诸说纷呈,难以一统,这块重阳糕吃下去到底有何意义,只好凭各人的感悟去体味了。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制作方法较为随意,如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的品种,一般把松软的糕类当作重阳糕。重阳糕是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之意。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馈送亲友时称“送糕”,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时,称“迎宁”。重阳节自己做重阳糕,可以更加体现出节日的融融乐趣。
重阳糕好吃,但却有很多人不适合食用,如果这样,节日的气氛未免会遭到破坏,如果这时候,懂得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重阳糕,那岂不皆大欢喜!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可以选择不含猪油的重阳糕;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经过发酵的重阳糕;胰腺炎患者可以选择清淡的、脂肪含量少的重阳糕;糖尿病患者可以制作一些不加糖的椒盐品种的重阳糕等等。
民间还使用红枣、茱萸等作为重阳糕的点缀,药食两用的一些中药材放入糕中,可以达到食疗的效果。只要掌握好自己的饮食选择,对重阳糕的品种进行改良,选择或制作适合自己的品种,同样可以做岀好吃的重阳糕,以增添节日的气氛。
重阳糕的传统制作方法
原料:主科:上白面粉:千克。
配料:红、绿丝各50克,糯米酒汁200克。
调料:洗沙300克,白糖500克(如有需要可换成其它糖源),熟猪油200克(可换成植脂奶油、黄油等)。
制法:
(1)面粉入盆,加温水,兑入甜酒汁,抄匀拌和,使其发酵,至出现蜂窝状时,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搅匀。
(2)洗沙用热水搅稀。白糖(300克)用热水化开。红绿丝切成粒。
(3)在蒸笼底部抹油,用1/3面糊摊开笼底刷上一层糖水、洗沙泥;再将已发好搅匀的面糊摊上,再刷一层糖水、洗沙泥;再将剩余的面摊上加盖,上火蒸熟后,面上刷上糖水,撒上红、绿丝,稍晾凉切成棱形块即成。
曾有诗对重阳糕及其制做作了如下描述:
篝火鸣机夜作忙,
蒸出枣糕满店香。
织工一饮登高酒,
依然风雨古重阳。
赏菊、饮菊花酒的寓意
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相传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所以郭元振有诗曰: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渊明九日诗中也提到:酒能袪百虑,菊能制颓令。
在历史上,旷达不羁、傲视世俗的魏晋文人对重阳节尤其青睐。因此,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
根据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有一年重阳佳节,他(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着菊花,弹琴唱歌时,突破间酒瘾大发,但遗憾的是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突然间抬头一看,看见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征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重九正值秋天,菊花盛开,而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写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可见赏菊风气的盛行。如王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李欣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刘十八东堂集),由此可见,唐代简直是没有了菊花就不能过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
如果说唐代没有菊花就不能过重阳,那么,宋代的重阳节就完全可称为赏菊节或菊花节了。菊花不仅它千姿百态的艳容使人倾慕,它的傲然刚强的气质更令人折腰,所以,有人认为菊花是中国的国花,我国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赞菊,甚至连黄巢都曾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的咏菊诗,以咏菊抒发其胸中之情。
根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宋朝人还给菊花、茱萸这两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