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四季之首,春意味着万物复苏、朝气蓬勃,春在一年四季中掌故也最多,不少还鲜为人知。
在时序上,我国以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即立春节气开始至立夏开始止。而在西方,则以公历 (阳历)的3、4、5这三个月为春。在饮食,由于春季是人们饮酒量最多的一个季节,所以曾出现称“酒” 为“春”。这掌故首见于唐朝。司图空在《诗品》中说:“玉壶买春”,即指手提玉壶去买酒。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要同丈夫一起回娘家,而岳父岳母则办酒席迎女婿,俗称办“春酒”。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吃“春饼”的习惯,它起始于唐朝。《四时宝鉴》载:“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佐料十分精细。
春天是出游的好时光,俗称春游。古时宫苑开放,让老百姓进去参观游览,称春游的人为“春人”。同时春天又是男女喜会的日子,《周礼》载:“仲春三月,令会男女。”《诗经》里也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故后人称男女相悦之事为春情,而称怀春女子之心情为“春心”。知识分子则喜欢春天结伴到郊外举行曲水流觞、吟诗作对活动,称为“春禊”。
此外,还有民间称庙会为“春赛”,明清时代举人上京考进士的称“春闱”,更有称“京都”为“春明”的则鲜为人知。唐朝时,京城有东、西、中三大门,当中这个城门叫“春明”,所以后人又叫京城为“春明”。
〖春饼〗
名小食。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时称为春盘。清代以后制作上有了改进,其馅料由芹、韭、笋组成,表示勤劳、长久、蓬勃之意。以后成为四时皆备的小食,称为春饼。
制作用料逐步改进。现代潮汕春饼的用料和制法:将面料制成的薄饼皮披开,放入用鱼露、味精、胡椒粉、麻油、猪油搅拌均匀的绿豆瓣,猪肉,鲜虾肉,香菇,虾米和蒜茸,包成卷状,用稀面糊粘紧接合处,放入约180℃的油锅炸至金黄色。其特点是:外皮酥脆,馅料浓香。
〖春饼与春卷〗
咏最早的春饼是与合菜物在一个盘里的,此时“春盘”。关于春盘的记载,可见于周处《风土志》:“正无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这里的五辛盘即春盘。《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唐宋时,春盘已放在立春日出现。杜甫亦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
古代立春日吃春饼,不但在民间一直流行,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季节食品颁赐给近臣。《岁时广记》曾记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饼,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南宋时“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王当,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春饼作为一种民俗食品,在古代,不但流行于汉族地区,而且也影响、流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元初契丹人耶律楚材的《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中说:
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
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藉丝长。
匀和豌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
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
诗中的“木案”即春盘,银线为粉丝,“何曾”为魏晋时的名厨。诗中所提到的粉丝、藉丝、葱白、萎蒿、韭黄等,都是吃春饼时常用的蔬菜,与汉族和地区的相差无几。
最早的春饼是用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随着时间的发展,春饼的形制、食用时间也因地百异。
现在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大的可如团扇,小的可如荷甲。
在食用时间上,大部分地区仍流行立春吃春饼的古俗,闽粤一些地区在清明节前后吃薄饼。在福建漳州,有清明节前吃春饼的习俗传说:清朝初年,郑成功攻漳州,死难数十人,因无棺可殓,只好以席卷而葬之,嗣后遂卷食薄饼,以示纪念。
春饼这一最初为季节食品的小吃,现在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风味食品丰富、调剂人们的日常生活。
春卷的制作方法简单,半面粉和成浆状,放些许在平锅底,用文火烧,时时旋转平锅,制成薄如蝉翼的春卷皮,然后包馅,两头以面糊粘住,以浮油煎,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郑皮一般用麦面,但也有用鸡蛋皮、豆腐皮者。在北方馅多用韭菜、豆芽、肉丝,在江南多用白菜、肉丝、虾丝、芹菜、豆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