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某地三宝”其实是一挺俗的做法。
东北三宝,是说人参、貂皮、兀拉草;我父母居住地,保定也有三宝,是说铁球、面酱、春不老(一种酱菜)。此三宝,彼三宝,性质价值迥异,实在是完全出于当地人的需好,家珍与敝履,存乎一心。所以我今天说的临潼三宝,并不干兵马俑、秦王宫、华清池的事,无非是些饮食,至于究竟算不算宝,大可一笑置之,权当听起来好记罢。
一曰临潼石榴。五月流火,十月流霞。临潼的石榴园多至上百个,春末夏初,数十亩石榴花竟相开放,直如火龙盘踞。十月成熟,收获,绿叶掩映之下,石榴多健硕、美艳,启白唇露朱牙,拟丰姿村姑倚门而笑,不胜娇羞,惹人怜爱。临潼石榴味美。粒大,多汁,甘甜,色泽红艳而透明,捧之手上,珠圆玉润。也有白石榴,皮与籽皆白,味道似更佳。亦有酸石榴,是专门培育的品种,食一粒而倒半边牙,但据说药用价值很大,平常食之也有降血压、除血脂的功效,因而在所有品种之中,这种酸石榴也最贵。临潼石榴个大。最小的也有成人男子的拳大,两个凑一斤稀松平常,更有农户精心培育的礼品石榴,大小如普通卷心菜,甚至有大如菠萝的,每个皆在二斤开外,上面用心绣了各种吉符祥字,是送给友人的绝佳礼物。临潼石榴种起来却很辛苦。自打花谢坐果,农人就要不停打药,人爱吃的东西虫子自然也爱吃。待长到桔子大,就要用一种药棉,是浸了杀虫剂的,一粒一粒地填入石榴的尾部,当地人戏称为“塞沟子”,沟子者,屁股之谓也。家里穷的农家,也有用粘土搀药代替的,所以市售的石榴掰开后常会有土,竟令某些时尚青年以为石榴原是生在地下的。可想而知,“塞沟子”这项工程,复杂艰苦,要每棵石榴树上爬上爬下,给每粒石榴填入“肛塞”,成熟和收获的背后,却也有这般辛苦啊!
石榴耐贮。即使表皮风得干干,内部籽粒仍然饱满多汁,且味道更加甜美。故石榴之物,辛劳朴实农民之形也。
旧时,临潼斜口镇曾有一对青年男女,彼此相爱,囿于封建家法,遂私奔他乡。女子终被族老拿获,男子逃了。既伤了风俗,就断不可饶恕,亦无审判,家法从事,于石榴园中挖了一个大坑,将那年轻女子埋了。后来人们发现那逃走的男子自挂了在临近树上,双目皆泣血。翌年秋月,那棵石榴树果实大盛。分而视之,果汁竟如鲜血,亦酸不可食。更令人惊骇的,那果汁粘了在手上,竟水洗不褪色。族老叹息:必二人冤气所致!遂重新打理了后事。那棵石榴树至今仍在,果实虽然不能食,却是染色的好料,当地村姑少女常有用其汁液染指甲的,其色纯色艳,竟市售平常指甲油所不能比。
二曰火晶柿子。临潼有火晶柿子,大小如桔,十月间成熟。赤如火,亮如晶,皮薄似纸,指甲轻触即有汁液溢出。肉质细密,且没有寻常北方盘柿的硬核。这种柿子,关中随地可见,成熟季节直如火云朵朵,但以临潼最多,味道也最佳。人爱吃,鸟也爱吃。当地人收获柿子,也只取树腰以下的部分,顶上的留给鸟儿。直从柿子泛红,吃到雪压枯枝,仍然在白雪皑皑之中,会有一星艳红高挑,鸟儿虽冻馁却喜啼,争而食之,将一片残红覆于冷白之上。如此,能居于临潼,即使生作鸟儿,不亦幸耶?
我那时在西安读书。收获季节,一块钱可以买四到五粒火晶柿子,但总喜欢偷摘人家的柿子吃,许是吃自己劳动果实感觉更好吧!读书人爬树总是不体面的,而且被农家发现,逃跑也是个问题。就用铅丝钳一铁抓,下缚长竿,于高枝之上,将一个个柿子连枝旋拧下来。必须在其将熟未熟之时下手,一是便于操作,二是农人尚未开始防范。偷来的柿子,放在一个大纸箱里,或下垫生石灰,或放两只梨子用塑料袋包严,以之摧熟,一周左右时间,就可以吃了。吃一想二,饱一人思全家。
但季节有限,又不易带,柿子饼遂应运而生。当地的做法是:将软柿去皮摘蒂,放面盆中搅拌成糊,加入面粉,即为柿子面糊。 用铁片做手提,外凹中凸边高二公分。手铲将面糊摊入手提,一起入油锅,炸;面糊熟至五成,脱手提漂浮,翻过,炸;如此数次两面火色均匀即可食之。西安回民也有经营柿子饼的,且多是现场制作,并加了黄桂玫瑰青丝之属,味道更好。但买者多有不忍吃的,颜色太金黄可爱,吃在口,又不忍细咬,半囫囵下肚,结果有烧了心的。贾平凹散文中,写道有一穷的闲人,常爱光顾某柿子饼摊位,于油锅前只看不买,张大口鼻吸味,竟至肥头大耳。
三曰石子饼。七十年代,关中一农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携此饼一袋,步行赴京告状。正值暑天,行路人干粮皆坏,见其饼不馊不腐,以为奇。至京,坐街食之,市民不识何物,农民便售饼雇人写状,终于冤案大白。农民感激涕零,送一饼为其明冤者存念。问:何饼?说:石子饼。其饼存之一年,完好无异样,遂京城哗然。这种面食的做法,西北之地多有传统,如乾县的锅盔,新疆的烤馕等等,贮之半月以上不坏,不为奇也。未来反台独军事斗争,后勤部门应该以此饼作参考,着手研究一下食品的花色和贮存,现在的压缩干粮太难吃了。
此饼制作:上等白面,搓调料、油、盐,饼胚为铜钱厚薄。洗净的小鹅卵石在锅里加热,饼胚置石上,上再盖一层石子,烘焙而成。其色如云,油酥咸香。临潼人擅长此道,多家都有专用石子,长年使用,石子油黑铮亮。据传,一家有二十多年的油石子,到六十年代,遭灾,无面作饼,无油炒菜,每次熬萝卜,将石子先煮水中便有油花,以此煮过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