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餐饮业主要业态包括社会餐饮、酒店餐饮、公寓餐饮、野营基地餐饮、汽车旅行餐饮等。开办餐馆涉及100多条当地法律法规,包括房屋布局、工作环境、卫生条件、服务质量、员工待遇等等,因此在欧洲开中餐馆并非易事。一旦开业,各项限制措施随之而来,比如工作时间,欧洲法律明文规定职工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5小时,然而餐饮:此员工日有效工作时间与其他行业无法类比,当地饭店业行业协会便与有关政府部门协商,将餐馆员工工作时间由每周35小的调整为每周43小时。饭店开业后,便受政府治安部门、卫生部门等的直接管理,要求餐馆做到舒适有度,菜单明示,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和小孩坐椅。
欧洲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政治生活稳定,当地人生活工作节奏不如中国香港、日本等东亚地区,休闲逐渐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因而街头咖啡店生意火爆。另外,欧洲人的家庭观念近几年不断深化,家庭生活成为工作之余的主要形式,使得夜晚街头异常冷清。而以做晚餐为主的中餐馆,不得不面临市场定位和营销手段变化的问题。
原材料:中国加入WTO以后,许多原产中国的烹饪原材料源源进入欧洲市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洲中餐馆的原材料来源不足状况。但由于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进口到欧洲的农产品技术等级要求非常高,造成原产中国的许多农产品在欧洲市场成为高档消费品。辣椒、黄瓜、番茄等每公斤市场价都高于8欧元,折合人民币64元,价格甚至超过肉制品。豆腐及豆制品在欧洲市场上也很紧俏,由此形成一些豆腐加工厂生产豆制品,专供中餐馆。在欧洲豆腐又称中国奶酪,在华人圈很受欢迎。而酱油、醋、精制油、味精等调味品一般由饭店员工回国探亲带回来。
消费者:欧洲中餐馆走了一条群众路线。由于国内一流厨师较少到欧洲工作,餐馆厨师烹饪水准平平,消费者一般为旅游团队和当地华侨。一方面,欧洲中餐馆缺乏高等级的主厨,菜肴质量不高,不足以引起当地主流消费群体的兴趣。另一方面,中餐馆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用低价位和大份量来取胜,于是中餐馆由高档次落为做团菜、填饱肚皮者的低价去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欧洲中餐馆在当地的群体定位逐级下滑。
竞争者:在欧洲,团体餐饮占餐饮市场的45%,快餐、正餐、酒吧、便当瓜分餐饮市场的剩余部分,中餐作为正餐的一种也不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中餐馆面临的竞争对手众多,市场主动性较差,在快餐、团体餐饮进行连锁经营、垄断经营的情况下,中餐馆仍然各自为战,以夫妻老婆店为主,仅从国内招一些亲戚朋友做帮手。于是,一般中餐馆成为新移民、有语言障碍而又没有一技之长群落赖以生存的惟一去处。在这种情况下,大多中餐馆仍然停留在旧世纪家庭餐馆的层次。
门面与装潢:一般中餐馆营业面积在200~500平方米之间,少数餐馆营业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经营方式以堂吃为主,一般没有包房,门面多用两种文字标示,其中一种为中文,店名以地名为多。如:上海、北京、四川、亚洲、大世界等。门面招牌用霓虹灯映衬,显示出小巧雅致;店堂装潢简单明快,而且非常干净。台面用一次性台纸衬底,餐
具每人一碗一碟一匙一双筷。店堂内多以中国吉祥物“龙”或财神做装饰,颇具华夏风格。
烹饪水准和管理:欧洲中餐馆烹制的中国菜以传统菜为主,如:麻婆豆腐、番茄蛋汤、红烧排骨、蒜泥白肉、西芹百合、烧鸡烤鸭等。少油少味精,刀工较粗,量大,口感一般,配以欧洲米饭,填饱肚子没有问题。中餐馆以私人承包经营为主,一家一店,雇佣帮手3-7人,忙时老板雇员齐上阵——端菜、上汤、撤桌。由于普遍对厨师烹饪技术要求不高,老板的主要工作在于如何吸国内旅游团队前来就餐,搞好和导游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活动的大量增加,出访欧洲的中国人大量涌现,且欧共体就中国普通公民到欧洲旅游事宜与中国有关部门正在进行磋商,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正式文件出台。届时,到欧洲旅游的中国人将成倍增加,对中餐馆的需求也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为中餐馆在欧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支撑,必将吸引大批国内餐饮企业参与竞争,提升中餐馆在欧洲的总体水平。
对欲进军欧洲餐饮市场的中国餐饮企业家建议如下:一是要详细了解当地有关餐饮企业开业及经营的法律法规,吃透政策,进退有度;二是要把国内中餐的烹饪和管理精华带到欧洲,不能在低水平上徘徊;三是要建立中餐业行业协会,一旦出现问题可与政府协商